某生态校园雨水调蓄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07:25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水问题。一方面,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城市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不透水地面增加,城市暴雨径流产生的洪涝灾害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城市淡水资源匮乏,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供水水源。雨水资源作为轻度污染的水源,经过简单处理就可用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因而,增加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量,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将是节水型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 本文在调查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天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特点,结合天津M大学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对新校区基本概况、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雨水的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将雨水集蓄利用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措施包括校园雨水的科学管理、地面集蓄的直接利用、渗透设施的间接利用、生态校区的合理规划以及校园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雨水的全面高效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和缓解校园防洪排涝压力的目的。 本人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1)收集M大学新校区天然雨水和不同下垫面上的径流雨水进行水质分析,通过监测校园雨水径流的各污染指标,可以看出校园初期的雨水径流水质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降雨冲刷后,污染物含量迅速减小,后期的屋顶与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总体比较好,其中屋面径流的雨水水质要好于道路径流水质。为安全起见,确定校内建筑屋顶与道路降雨初期5~8min的集雨量作为初期弃雨量; (2)结合校园水环境基本情况和天津市的气候条件,确定可供水源的位置与可能的供水量,并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校区的水资源总的可供给量大于校区内景观水体的资源需求量,满足水环境的平衡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校园内的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方案,即在枯水期每天补充部分再生水,而丰水期上无需补水; (3)根据M大学新校区自然地理环境,结合雨水集蓄途径,提出校园雨水利用方案、研究处理工艺与措施,最后对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进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V213.9
【图文】:
图 2-1 校园雨水采样点位置2 水质检测项目、方法及仪器水质检测项目的选取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情况,选择雨水利用关系最为染指标,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条件拟定分析项目。各检测项目的分仪器如表 2-1 所示。表 2-1 分析项目、仪器及分析方法检测项目 仪器 方法指标 SS 精量天平 重量法TP 分光光度计 过硫酸钾消解法-钼酸铵分光TN 紫外分光光度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CODcr值 滴定管、变阻电炉 重铬酸钾法指标氨氮 紫外分光光度计 纳氏试剂光度法3 采样方案及降雨状况对于不同的下垫面,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产流速度会有所差异,径流
23图 3-1 校区平面布局3.2 校园水资源状况3.2.1 主要水源校区内的可用补充水环境(景观湖)的水源的主要有:(1)地面水:校园附近的外环河,水质基本为 V 类或劣 V 类水体,且可用量有限。
第三章 生态校园水环境的总体方案。外环河水可以作为临时备用补充水源。需求量区景观湖水体总量计算湖水面面积体规划图中,根据水体边线布置,利用绘图软件,通过关将水体边线与其他构筑物、道路等边线剥离开来,得到一布置图。详见“图 3-2 校区水体分区图”。
本文编号:2772541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V213.9
【图文】:
图 2-1 校园雨水采样点位置2 水质检测项目、方法及仪器水质检测项目的选取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情况,选择雨水利用关系最为染指标,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条件拟定分析项目。各检测项目的分仪器如表 2-1 所示。表 2-1 分析项目、仪器及分析方法检测项目 仪器 方法指标 SS 精量天平 重量法TP 分光光度计 过硫酸钾消解法-钼酸铵分光TN 紫外分光光度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CODcr值 滴定管、变阻电炉 重铬酸钾法指标氨氮 紫外分光光度计 纳氏试剂光度法3 采样方案及降雨状况对于不同的下垫面,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产流速度会有所差异,径流
23图 3-1 校区平面布局3.2 校园水资源状况3.2.1 主要水源校区内的可用补充水环境(景观湖)的水源的主要有:(1)地面水:校园附近的外环河,水质基本为 V 类或劣 V 类水体,且可用量有限。
第三章 生态校园水环境的总体方案。外环河水可以作为临时备用补充水源。需求量区景观湖水体总量计算湖水面面积体规划图中,根据水体边线布置,利用绘图软件,通过关将水体边线与其他构筑物、道路等边线剥离开来,得到一布置图。详见“图 3-2 校区水体分区图”。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权威;某高校新校区雨水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张建平;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2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7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