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0:03
【摘要】: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宝库,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当今全球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1]),传统与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近海生物资源衰退、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加严重~([2]),制约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和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区域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因素,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大意义~([3])。本文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对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进行分解,并探究其时间差异、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包括:(1)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由1996年的8.058万t/亿元变化至2015年的3.958万t/亿元,总体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海洋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其中天津、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低型,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和广西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高型。(2)因素分解效应的时间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达到78.224%;产业结构效应是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次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为18.334%;区域规模效应所起作用较弱,贡献率为3.442%。(3)因素分解效应的区域差异比较表明,沿海省区在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4)因素分解效应的产业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在海洋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差异显著,未来推行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4
【图文】:

技术路线图,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


10图 1.1 技术路线图Fig.1.1 Technology Roadmap1.4.2 创新之处(1)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国外学者倾向于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海洋资源价值及资源综合管理等作为切入点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多从承载力、脆弱性、协调发展等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衡量人海关系协调发展程度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或采用“尾效”模型和脱钩模型来定量分析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未能深入剖析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的差异及其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对于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则多是针对某一海洋产业部门效率或海洋

海洋资源,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消耗量


图 3.1 1996—2015 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资源消耗量变化趋势Fig.3.1 The trends of gross output valu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number of marine resouconsumed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15(2)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时间变化。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时序变化如图 3.21996—2015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总体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由1996年的万 t/亿元上升至 1999 年的 13.877 万 t/亿元,此后逐渐下降,2015 年达到 3.958 元。海洋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呈平稳下降趋势,海洋第二、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态势。1996—1998 年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缓慢,大部分海洋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海消耗较少。21 世纪初,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但起始阶段仍以传统海洋资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海洋资源消耗性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海洋经济发展严重依要素投入,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稍有提升。此后,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科技含量高、环境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资源消耗强度逐渐

消耗强度,三次产业,中国海洋,海洋资源


图 3.2 1996—2015 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及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的变动趋势Fig.3.2 The trends of China’s marine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the three industries resourcesconsumption intensity from 1996 to 20153.3.2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空间演化(1)区域差异演化特征变异系数是表征统计样本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统计量之一。为分析我国沿海省区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离散程度,可采用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变异系数的公式如下: nxxxvnii12()(3.2)公式(3.2)中,xi表示 i 地区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值, x 表示某一年中沿海 11 省区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平均值;n 表示研究区域内省区个数,即 n=11。结合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得出沿海 11 省区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标准差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宝剑;;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刻不容缓[J];广西水产科技;1998年04期

2 秦慧敏;;《保护海洋资源》[J];美与时代(上);2018年11期

3 王萍萍;;“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年14期

4 徐敏;在教学中渗透海洋资源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年01期

5 王泽宇;卢雪凤;韩增林;;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17年10期

6 张金珍;张锐;;立足区域海洋资源 促进驻潍高校海洋教育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7 史子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J];快乐阅读;2016年16期

8 ;奇思妙想[J];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2017年04期

9 王建民;;两岸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保护[J];今日中国;2014年12期

10 孙悦民;张明;;中美海洋资源政策比较[J];国际展望;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晓萌;;海洋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和指标探析[A];江苏省审计机关第六届青年审计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毕廷延;;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与国际的经验[A];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孙鹏;;基于难易度和急切度差异的海洋资源开发路径类型探讨[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第五篇 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德村;志成;;有关海洋资源景观开发问题[A];全国第13届、山东省第5届旅游地学与旅游地理第2届年会暨海洋景观、烟台和威海海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英;;澳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全国第13届、山东省第5届旅游地学与旅游地理第2届年会暨海洋景观、烟台和威海海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朱大奎;施晓冬;陈鹏;傅光翮;王柳柱;郭伟;;深圳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刘刚;;山东省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平瑛;;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现状及趋势[A];2013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发展海洋渔业 建设海洋强国论文集[C];2013年

10 黄丽萍;;开发和利用海南海洋资源优势的思考[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储学敏;立足海洋资源 打造蓝色引擎[N];秦皇岛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方正飞;强化预警监测 呵护海洋资源[N];中国海洋报;2019年

3 记者 孙安然 赵宁;珍惜海洋资源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N];中国海洋报;2019年

4 记者 姚绍贤 陆燕;珍惜海洋资源 推动向海经济[N];钦州日报;2019年

5 记者 孙安然 通讯员 陈凤;为海洋资源环境和权益维护提供支撑[N];中国海洋报;2019年

6 记者 赵建东;自然资源部细数海洋资源新变化[N];中国海洋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赵婧;如何让海洋资源意识深植公众心中[N];中国海洋报;2018年

8 记者 焦思颖;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9 YMG记者;发挥海洋资源优势 加快建设海洋强市[N];烟台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黄晓芳;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N];经济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贺义雄;我国海洋资源资产产权及其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薛山;填海造地的海洋资源产权价值流失与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郭晶;基于非市场价值评估的海洋资源生态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梁飞;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段志霞;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柯丽娜;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与承载力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远芳;中国海洋资源强度测算、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静;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3 杨帅;海洋资源资产审计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工商学院;2019年

4 刘瑶瑶;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山东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D];青岛大学;2014年

5 孙悦民;我国海洋资源政策体系的问题及重构[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元丰;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王静;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傅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肖彬;海洋渔业资源型小城镇产业及空间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睿妍;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3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73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