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资源约束下北京人口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6:07
【摘要】: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新挑战,全面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理念,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研究北京人口资源的现状、承载力测度与提高人口承载力路径为主线,对资源约束条件下北京市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全面测度。 在理论上,本论文强调用综合承载力(相对于单要素承载力)、相对承载力(相对于绝对承载力)等观点去全面审视和分析人口承载力。首先,利用描述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人口及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选取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四方面的11个指标,利用可能-满意度法测算北京当前2011年和未来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并对测算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发达国家和城市提高承载力的路径和做法,结合测算结果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得到几点启示。 通过分析,对资源约束下北京人口承载力得到基本判断:北京人口规模继续增加,结构趋于老龄化;无论是现阶段还是2020年,自然资源对人口的约束限制是非常明显的,经济的较快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承载更多的人口,社会资源则是北京发展较为稳定的因素;水资源是北京人口承载力的最大短板;建设用地供需紧张;交通拥堵严重,但是在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北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等。本论文认为,应该从“增能”和“疏压”两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北京人口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
【图文】:

常住人口,总量,北京,北京人口


总量分析人口持 增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10961.2 万人,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十年每年增加 60.4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3.8%,常住人口总量-1 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看,1978 年至 2011 年,北京市常年为分界线。1978-1994 年,北京人口总量增长较为平缓,,年均增长率为 1.6%,这一阶段由于人口再生产规律,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发展以自然变动的周期年,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几乎成线性增长的趋势,这一阶人口大量增加为主。见,近几年北京人口不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看,增北京地域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如此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匮人口压力也越来越大。

外来人口,总量,北京,常住人口


北京 业大学经济学硕 学位论文变动阶段:1978-1985 年,外来人口总量平均每年 20.1 万人86-1994 年,外来人口总量平均每年 58.0 万人,相当于 1978三倍左右;1995-2011 年,外来人口大量增长,平均每年的外7 万人,相当于前一阶段的六倍左右,而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与常住人口的总量变动趋势一致。截止到 2011 年,北京外来末的 34 倍,达到 742.2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36.8%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仅为 2.5%。

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图 3-3 北京市“六普”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Fig.3-3 Age Structure Pyramid of Resident Population in Beijing Sixth Census此可见,一方面,外来人口对北京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而且在期内,枣核状的年龄结构将持续不变,这有利于北京经济的快速发来的“人口红利”和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加深。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在社会资源条件如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有限的速老化的趋势将加剧社会的负荷,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口分布分析四个功能区来分析北京的人口分布,如图 3-4 所示,1982-2011 年心区人口在全市常住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82年的26.2%降0.7%,29 年间降低了 15.5 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持较大,由 1982 年的 30.8%增加到 2011 年的 48.9%,29 年间上升点;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占比先减后增,由 1982 年的 27.1%降至 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2 汤惠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程克坚,彭补拙,濮励杰;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帅江平;供求平衡状态下的城市自组织过程[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5 石培基;范宏斌;;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9年06期

6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法的研究——以陕西宝鸡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1992年06期

7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8 李涛;;我国水资源区域性短缺和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07年10期

9 韦惠兰,王广州,白建明;定西县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02期

10 支小军;刘永萍;;新疆兵团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辉;匡耀求;黄宁生;李超;邹毅;许连忠;周慧杰;;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广州市人口承载力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胡春胜;;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研究综述[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安和平;崔新锋;;毕节地区人口承载力与经济适度人口容量初步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杨晓鹏;;系统动力学在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中的应用——以青海省为例[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5 朱晓霞;魏秋霞;;天津市蓟县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黄一凡;曾德慧;王如松;阳文锐;;中国省域人口流动趋势的情景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东霞;卢欣石;张兵兵;;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人口承载力评价[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周广胜;袁文平;隋兴华;周莉;王玉辉;许振柱;郑元润;;东北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万伟;蔡晨;;在两资源约束项目环境中的关键链管理[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龚刚;聂晶;;资源约束下的投资优化模型[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金营 顾瑶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小议[N];中国人口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铭;城市“人口承载力”与消费服务业的发展[N];消费日报;2011年

3 记者王建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超载制约山西可持续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伟根 宪庚;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转型升级[N];中国人口报;2010年

5 记者 丁全利;第二届中国矿产勘查论坛举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王京雪;北京到底能装下多少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尹婕;住房保障应首保基本住房需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记者 王芬兰;苏州经济如何完美“转身”?[N];苏州日报;2009年

9 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讨论中的“假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刘铮;缓解资源约束要让价格起作用[N];中国环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赵玲;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5 石彪;应急预案管理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伦方;中国区域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邓光君;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刘东霞;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生态承载力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应瑛;不确定资源约束下项目调度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敏;资源约束下北京人口承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万铁军;德阳市人口承载力及适度人口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衡宸宇;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口规模变动及承载力的动态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周洪禄;黑龙江森工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6 李阳东;渝东北人口承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格日乐;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杨柳青青;基于人粮关系的湖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兰香;川西横断山区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晓芳;潍坊市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774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74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