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高台县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1:00
【摘要】: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大到全球范围小至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加强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等关键性问题。 因此,进行耕地时空变化研究有利于探讨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对解决粮食安全和民生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对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简要梳理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change,LUCC)的研究现状和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耕地利用变化的相关理论;其次,在讨论高台县耕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台县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同时将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到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中,揭示了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 得出以下结论: (1)高台县1999-2008年耕地面积呈稳定变化并略有增加的趋势。 (2)高台县的耕地相对变化率Rid1出现次数总和最高的是骆驼城乡和宣化镇,达7次,耕地动态变化特征最明显,说明耕地资源在利用程度高,开发力度大;罗城乡和新坝乡耕地相对变化率频数最少,耕地相对变化幅度在9个乡镇中是最小的,这2个乡镇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城乡居民扩展相对缓慢,对耕地的需求量不大。总之,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土地的需求也较少,因而这些地区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而发展水平中等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还是靠资源的粗放式投入,因而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大。 (3)致高台县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3.211
【图文】:

行政区划图,高台县,行政区划图


高台县行政区划图

分布图,高台县,高台,分布图


图 5 - 1 高 台县 耕地 资 源 分布 图1 .3 耕 地资 源 利 用特 点 (1 ) 以 水浇 地 为 主 水浇 地 在全 县 耕地 中 的比 重 5达到 9 9. 9 5% , 完 善 的 水利 设 施和 灌 溉条 件 ,保 农 作物 的 稳产 高 产 。 (2 ) 劳均 耕地 水 平偏 高 自 19 9 6 年以 来 高台 县 劳 均 耕地 面 积 ( 劳 均 耕 地面 积 是 耕 地面 积 与 劳 动力 的 ,反 映 农业 劳 动力 平 均占 有 的耕 地 面 积 , 一般 情 况下 , 比 值 较 大, 表 示该 行于 粗放 经 营的 阶 段 ;- - 比 值 小, 表 示 该行 业 处 于 集约 生 产 阶段 。 )整 体呈 现 下 势 , 至 20 0 8 年 底 , 劳 均 耕 地6面 积 0 .3 5 ha , 而 20 08 年 甘 肃 省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19 h a , 这说 明 从耕 地 数 量 角 度看 , 高台 县 劳均 耕 地水 平 比较 高 的, 农 业经 济方 式 较粗 放 。 (3 ) 耕地 复种 指 数较 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子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3 张定祥,李宪文,刘顺喜,史学正;基于遥感数据的常熟市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4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5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安西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6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7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8 谭永忠,吴次芳,牟永铭;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9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10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根年;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何国松;多尺度丘陵山区耕地演变机理及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夏显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张波;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红侠;张掖绿洲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驱动要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蕾;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骆志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周建永;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陈辉;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马莉;陕西省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3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83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