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以云南大理洱海为个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4:45
【摘要】: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已开始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与技术应用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地域社会得以执行,但决定其执行效果的关键却与民众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以大理洱海为例,在厘清公众利用水资源的传统模式与当下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促成公众自主参与传统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于:尊重民间知识并保障民众利益,即通过协商共议、自下而上的方式将民众意愿、社区内部资源管理机制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并以此保障民众公平、合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的权益。
【图文】: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图文】: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工程的建成,老太箐水库也因地下水断流而干涸,故这些村庄如今已不再利用老太庙水源了。图1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1图2A村及其民间信仰体系2与此相对,图2则为另一信仰圈。A村渔民还信仰Z本主,而Z本主信仰圈更侧重于以渔民为核心成员。Z本主庙位于大理市双廊镇,相传其主神专司洱海渔民安全与丰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为会期,大部分洱海沿岸的渔民都会驾船前往,期间渔船汇集,香火旺盛,1985年庙会期间尚有船只276张(2.5万人次)赴会祭祀。①而且本主为祖孙一堂三代,其二世本主分置不同村落,正月初四前后游神赛会,洱海周边村落依次迎神,共祭神灵。A村长者BC氏明确指出该神话传说的主旨是为促进与外部渔民、渔村的互动交流,形成洱海渔民群体的共同信仰。由此可见,除A村内部的祭祀活动外,还存在更大规模的信仰空间与神灵约束着A村渔民的行为,即A村不仅连同其它农耕村落共建Y本主信仰圈,还同其他捕捞渔户隶属于与渔民信仰密切相关的Z本主信仰圈。而无论是Y信仰圈还是Z信仰圈,它们都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关。Y信仰圈彰显农耕民对于水资源的朴素意识,即依赖女性神灵的恩惠与权威来告诫村民珍惜水源,促成村民间的共享关系。信仰与仪式的重复使得这种共享、联结的关系得以维系与强化。相对于此,Z信仰圈则以渔民为中心,其影响力覆盖Z庙宇周边村落及整个洱海渔民群体,此信仰圈的存在对于由水资源衍生而成的渔业资源的共享意识变得强烈,并使渔民群体成为熟人社会,彼此存在联结关系,一旦纠纷等问题出现时,此共祭关系的存在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灾害或水难发生时,熟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自然会形成一种互助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春;当前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年06期
2 陈安国;从“公地的悲剧”看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8期
3 潘进军;自然资源危机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挑战[J];内蒙古气象;2003年01期
4 向青;尹润生;;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及政府的作用[J];林业经济;2006年03期
5 罗尼·魏努力;HijabaYKHANBAI;EnkhbatBULGAN;UlipkanBEKET;JohnGRAHAM;袁涓文;;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理论和实践[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6 Lisa Segnestam;刘晓洁;;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网络和制度[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7年04期
7 李R
本文编号:2797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9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