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20:45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是保障土地生态系统稳定与优化的基础,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耕地资源正在加速向非农用地流转,加之工农业排污量巨大,势必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安徽省为农业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与此同时,其面临着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社会民生的重任。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驱使下,其耕地同样面临着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问题。着眼于安徽省重要的特殊地位及耕地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耕地资源综合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关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及其16个地市为研究区域。依据“科学性、主导性、可获取性”等原则,构建由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三个层面组成的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模糊物元法对安徽省及各地市耕地安全分值进行计算;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耕地安全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耕地状况进行预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耕地数量安全:○1 2000-2013年间,安徽省耕地资源在数量上总体较为安全,但安全程度呈缓慢下降趋势。2013年耕地资源安全空间分布格局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其东北部和西南部安全程度较高,中部安全程度较低。近14年间各地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属“非常安全”级别地市个数相对较多,“不安全”级别地市个数相对较少;近14年间,黄山市的耕地资源数量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而蚌埠市和滁州市的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处于“非常安全”状态。○2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变的趋势,且障碍度有所增加。(2)耕地质量安全:○12000-2013年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程度大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耕地质量现状(2013年)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两端低的态势;近14年间各地市耕地质量安全等级空间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格局;“基本安全”以上级别的地市累积出现的个数远超过其以下级别地市累积个数,即安徽省各地市耕地质量安全等级普遍较高;皖西北的阜阳市、亳州市和皖南的池州市、宣城市、铜陵市的耕地质量演变过程较为特殊。○2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稳定性;其中,公路密度、耕地标准系数、农业财政支出比重、人均gdp为最主要耕地质量障碍因子;耕地标准系数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该指标直接关乎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安全。(3)耕地生态安全:○1近14年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较高,基本介于0.7和0.9之间;各地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总体上呈现出中部、南端地市低,其余地市高的空间格局;三分之二的地市耕地生态安全处于安全阈值及以上,生态安全状况较为乐观。合肥市、铜陵市、黄山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等级几乎一直处于“基本安全”及以下级别,而宣城市耕地生态安全率达100%。○2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且每个阶段内的障碍因子具有稳定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其中,农药、农膜负荷对耕地生态的影响力大。(4)耕地综合安全:○12000-2013年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值介于0.2和0.5之间,并呈缓慢增长趋势,年际间差异较小,耕地资源现状总体较为安全。近14年来,耕地资源综合安全在安全阈值及以下的地市数量有所减少,且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散”的分布特点;安全值在安全阈值以上的地市在数量和分布特点方面则相反。耕地资源安全等级属“非常安全”的地市个数最多,占地市总数的34.38%;“基本安全”级别的地市个数最少,且分布分散。黄山市、阜阳市的耕地综合安全程度不高,滁州市、宣城市的耕地综合安全情况较好。○2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值随时间的变化呈增长趋势,质量安全发展态势与其相同,而数量安全、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重视耕地数量的保护及耕地生态的维护。(5)针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和措施,以求稳定耕地资源数量、提高耕地资源质量、优化耕地资源生态。本研究结果对耕地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F323.2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新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指标体系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划
        2.1.2 自然环境特征
        2.1.3 社会经济特征
    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2.2 耕地资源指标体系构建
    2.3 数据处理
        2.3.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2.3.2 指标权重计算
    2.4 评价方法选取
        2.4.1 模糊物元及复合模糊物元
        2.4.2 从优隶属度复合模糊物元
        2.4.3 标准模糊物元及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2.4.4 确定指标权重
        2.4.5 欧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2.5 安全级别划分
第3章 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3.1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概述及其影响因子
        3.1.1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概述
        3.1.2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子
    3.2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过程
        3.2.1 指标体系确立
        3.2.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权重计算
    3.3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结果及分析
        3.3.1 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时间变化规律
        3.3.2 安徽省各地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时空分布规律
    3.4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安全
    4.1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概述及其影响因子
        4.1.1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概述
        4.1.2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影响因子
    4.2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过程
        4.2.1 指标体系确立
        4.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和权重计算
    4.3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及分析
        4.3.1 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安全时序变化规律
        4.3.2 安徽省各地市耕地资源质量安全时空分布规律
    4.4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
    5.1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概述及其影响因子
        5.1.1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概述
        5.1.2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
    5.2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过程
        5.2.1 指标体系的确立
        5.2.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权重计算
    5.3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时序变化规律
        5.3.2 安徽省各地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
    5.4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
    6.1 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评价
    6.2 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结果分析
        6.2.1 安徽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时序变化规律
        6.2.2 安徽省各地市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规律
    6.3 安徽省耕地资源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6.3.1 预测方法选取
        6.3.2 预测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与建议
    7.1 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安全
    7.2 提高耕地资源质量安全
    7.3 优化耕地资源生态安全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阳光波;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3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王利;再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邵琛霞;现阶段耕地资源的保护[J];城乡建设;2003年12期

7 吴文盛,朱军,郝志军;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8 杨铭;;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令人担忧[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S1期

9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杨静,许月明;保定市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俊彦;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分析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李玉珍;县级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沈延维;耕地资源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邓慧;长株潭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柳清;巴彦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价值重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3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43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