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咸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18:54
  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水资源的取用数量和质量是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多,从而影响了水的时空分布、水的循环及水环境容量。这些影响常常会导致城市三大水问题的产生,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其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导致生态系统恶化。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如何缓解城市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如何保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如何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于是,有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和研究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仅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广泛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
    2.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2.2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性
    2.3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2.4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体系
    2.5 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评价方法
第三章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
    3.1 我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3.2 我国城市水资源
        3.2.1 我国城市水资源概况
        3.2.2 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及原因
    3.3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
        3.3.1 城市发展规模
        3.3.2 水资源承载能力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4.1 咸阳市自然地理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特征
        4.1.4 河流水系
    4.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1 行政区划
        4.2.2 主要经济指标
    4.3 水资源概况
        4.3.1 水资源分区
        4.3.2 降水资源
        4.3.3 地表水资源
        4.3.4 地下水资源
        4.3.5 水资源总量
    4.4 咸阳市供水工程现状
        4.4.1 引水工程
        4.4.2 蓄水工程
        4.4.3 提水工程
        4.4.4 机电井工程
        4.4.5 其他水源工程
    4.5 咸阳市供水现状
        4.5.1 实际供水量
        4.5.2 开发利用程度
    4.6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咸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及评价
    5.1 咸阳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5.1.1 人口预测
        5.1.2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5.1.3 人均GDP 预测
        5.1.4 工业总产值预测
        5.1.5 有效灌溉面积预测
    5.2 咸阳市社会经济发展供需水量预测
        5.2.1 咸阳市需水量预测
        5.2.2 咸阳市可供水量预测
    5.3 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建立
        5.3.1 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5.3.2 咸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与分类
        5.3.3 提高咸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和加速遗传算法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王淑娟.  地下水. 2009(06)
[2]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 马娟娟,时涛,刘培培.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7)
[3]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与承载对象的探讨[J]. 王传武.  人民黄河. 2009(06)
[4]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宋晓猛,杨小芳,张玲,罗斌.  人民黄河. 2009(04)
[5]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的探讨[J]. 郭金宏,王俊,魏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7(06)
[6]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初探[J]. 全海娟,许佳君,陈昌仁.  水利经济. 2006(06)
[7]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 孙富行,郑垂勇.  人民长江. 2006(02)
[8]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 李军.  甘肃科技纵横. 2006(01)
[9]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方法[J]. 王顺久,杨志峰,丁晶.  资源科学. 2004(06)
[10]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 闵庆文,余卫东,张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3)

硕士论文
[1]武汉市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 姚姗姗.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基于水资源角度的城市规模研究[D]. 陈俊生.中南大学 2009
[3]开封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 董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及应用研究[D]. 马军霞.郑州大学 2006
[5]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研究[D]. 邴启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6]基于水资源系统下的城市建设规模研究[D]. 刘惠芳.昆明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69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069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