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13:12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 理论分析及研究方法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2.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解析
2.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选择
2.2.2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2.3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计算及承载力分级方法
2.4 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变化
3.2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变化
3.3 各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分析
3.4 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研究——以大鹏半岛为例[J]. 叶有华,韩宙,孙芳芳,张原,黄涛,陈礼,李鑫.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8)
[2]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J]. 杨亮洁,杨永春. 生态学报. 2017(20)
[3]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黄宇驰,苏敬华,吕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1)
[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J]. 温亮,游珍,林裕梅,王秀芬,陈金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3)
[5]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乌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 史娜娜,全占军,韩煜,王琦,肖能文,高晓奇.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1)
[6]喀斯贫困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与预测[J]. 魏媛,吴长勇,曾昉,王红林.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7]基于修正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趋势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 张红,李林峻,张洋,周鹏. 生态经济. 2016(07)
[8]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 张红,陈嘉伟,周鹏. 经济地理. 2016(06)
[9]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J]. 黄敬军,姜素,张丽,魏永耀,缪世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10]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预警与短板要素识别[J]. 朱凤武,高永年,鲍桂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S1)
本文编号:3355666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 理论分析及研究方法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2.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解析
2.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选择
2.2.2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2.3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计算及承载力分级方法
2.4 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变化
3.2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变化
3.3 各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分析
3.4 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研究——以大鹏半岛为例[J]. 叶有华,韩宙,孙芳芳,张原,黄涛,陈礼,李鑫.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8)
[2]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J]. 杨亮洁,杨永春. 生态学报. 2017(20)
[3]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黄宇驰,苏敬华,吕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1)
[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J]. 温亮,游珍,林裕梅,王秀芬,陈金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3)
[5]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乌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 史娜娜,全占军,韩煜,王琦,肖能文,高晓奇.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1)
[6]喀斯贫困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与预测[J]. 魏媛,吴长勇,曾昉,王红林.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7]基于修正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趋势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 张红,李林峻,张洋,周鹏. 生态经济. 2016(07)
[8]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 张红,陈嘉伟,周鹏. 经济地理. 2016(06)
[9]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J]. 黄敬军,姜素,张丽,魏永耀,缪世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10]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预警与短板要素识别[J]. 朱凤武,高永年,鲍桂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S1)
本文编号:3355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35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