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5 12:30

  本文关键词:民族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鄂伦春族 文化 旅游


【摘要】: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一带。他们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质的鄂伦春族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资源,而且还具有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 如今,鄂伦春族已放弃了狩猎生产,他们的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鄂伦春族文化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濒临灭绝的民族语言;走进历史的狩猎文化;后继乏人的民族工艺;逐渐被遗弃的曲艺文化;越来越神秘的萨满文化。由此我们认识到,抢救、保护鄂伦春族传统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以实用性为前提的。为此,在鄂伦春人聚居的地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让他们的游猎生计方式得以延续,由猎民保护游猎区域的森林,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继而促使动植物更好的繁衍生息,充足的动植物资源又可以为猎民生活提供保障,这是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机制,这样能够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条件,为民族事业的发展搭建舞台。正是因为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鄂伦春人的生活背景逐渐恢复了,他们的文化自然能够更长久的传承、更好的发展。其中,传承的主体是人,传承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生活习惯、情感。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学校、媒体、学术、舞台、生产生活、生命等等来传承。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呼吁应该保护文化遗产、发扬民族文化,更主要的是利用民族文化创造、培育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使民族成员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样也使得他们更有动力去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可以这样说,打造具有经济效益、能够惠及百姓的民族文化产业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 寻求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途径,越来越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自发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作用主要有:环境破坏少,资源消耗低;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表现为:传统文化断裂,文化根基不稳;旅游经济意识不强,缺乏专门人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旅游项目和产品尚待开发;旅游管理体制尚待健全。由此,提出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是:恢复文化背景,惠及鄂伦春族百姓;增强旅游意识,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环形旅游圈,使鄂伦春族地区旅游产业规模化;开发参与型旅游项目,加快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发展相关产业,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 总之,开展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业是保护、传承其独特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个民族才能更好的延续,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才能更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5-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辛田;;发挥旅游业的社会功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J];理论界;2006年04期

2 付江;;近年来海啸频发看政府怎样驾驭危机[J];公关世界;2006年11期

3 杜娟;刘晓杰;;试论我国旅游业法制环境的完善[J];北方经贸;2007年01期

4 魏凯;;论旅游的教育功效[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曾一兵;;刍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徐少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J];理论界;2007年11期

7 童明;;新时期桐庐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杭州政报;2008年08期

9 冯树祝;;科学发展观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2008年26期

10 王洁;刘亚萍;;低碳旅游: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J];岭南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寿;;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2 林高兴;;做好整合文章 培育旅游产业——关于宜春旅游业赶超发展的几点思考[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发平;;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王红;;自贡盐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开发[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5 张榕;;新世纪浦江县旅游业发展思考[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龙步元;;拓宽布依族杂散地区旅游业门路[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步长存;;做强孔子品牌 打造东方圣城——曲阜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傅文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航碑——纪念邓小平关于旅游业的讲话二十周年[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周久才;;大力推动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A];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五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汉林;;深圳如何应对入世挑战——世贸专家张汉林教授答“中心”特邀记者问[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伟红;我市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N];商洛日报;2009年

2 卢而康;鹤城优美新农村促旅游业发展[N];抚州日报;2009年

3 张华 王治纲;甘肃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05年

4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刘德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记者 张莉莉;省政府举办加快旅游业发展专家讲座[N];辽宁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杨瑞 王少婷;巴楚多措并举力推旅游业发展[N];喀什日报(汉);2010年

7 通讯员 王仁斯;农八师石河子市开展系列活动推动旅游业发展[N];兵团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刘西艳 张惠玲;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N];铜川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龙蓉;我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N];铜仁日报;2011年

10 首席记者 周海霞;明年起我州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旅游业[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传忠;旅游业辐射下的农村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魏敏;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建翠;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颖;加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1960-198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高玉玲;滨海型城市旅游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双双;民族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宋河有;基于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定位的郑州旅游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吴青兰;旅游业产业地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丁爱玲;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文瑚霞;江西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庆博;基于城乡统筹的青岛环城游憩带建设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张慧杰;肯尼亚旅游业发展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凡;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岳明珠;旅游业发展中有限政府主导型模式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89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189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