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背冰亮膘”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运城市“背冰亮膘”的研究
【摘要】:“背冰亮膘”是运城市的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S<河村所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本文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田野作业的方法对“背冰亮膘的”的产生和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对“背冰亮膘”所形成的社火和庙会仪式进行分析,着力探究了“背冰亮膘”所反映的当地民众的生活与群体记忆,探析了“背冰亮膘”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背冰亮膘”的话语权。 全文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并对“背冰亮膘”产生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解读。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系统地梳理了“背冰亮膘”的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对“背冰亮膘”的传说进行分类与解读,纵向的探究“背冰亮膘”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第二章是考查“背冰亮膘”的仪式展演。本章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背冰亮膘”所形成的社火和庙会仪式进行分析,研究“背冰亮膘”在这两种场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所反映的农事活动;第三章探究运城市永济市长旺村和S<河村的“背冰亮膘”所反映的民众生活与群体记忆,分析“背冰亮膘”的文化内涵及“背冰亮膘”的话语权。“背冰亮膘”是与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提出“背冰亮膘”是长旺村和S<河村民众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民众的群体记忆。对“背冰亮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河东文化的历史积淀、黄河流域文明以及华夏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陶思炎;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J];读书;1998年02期
4 王雨;;祭祀仪式与村落生活——以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为例[J];传承;2010年15期
5 范涛;林美容教授在民间信仰研究中的开拓与创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暴丽霞;冯强;;河东民间背冰运动的体育文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刘伦文;;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及其社会功能——以双坪村卡落坪梯玛班子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唐少杰;;从文化记忆到记忆文化[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9 周启航;;灾害信仰的功能研究——以民国时期江南地区为例[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2期
10 李孟潮,王高华;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元龙;[N];太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台文泽;信仰、仪式与象征[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小雄;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石菊红;信仰、仪式与象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于坤;鲁中农村碧霞元君信仰及其“和谐”内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雨;伍元龙信仰与村落生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娟;仪式、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1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3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