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卜藏丹津事件对华锐藏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罗卜藏丹津事件对华锐藏区的影响
【摘要】: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原因、经过、史学界有一系列的论著,本文主要是以罗卜藏丹津事件对华锐藏区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论文以上下篇的形式对该事件在华锐生成的时空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我认为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文化机制的纵深,一方面是人文学科对人类文明精髓和内涵探索的学科理想所致。另一方面有助于对于不同民族之间发生的冲突和交融后面所隐藏的文化价值博弈的潜文化控制进行剖析。正如《全球通史》中所称:“历史若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在罗卜藏丹津事件中这种条件就是在历史的时空范围内蒙藏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发生的文化渊源。罗卜藏丹津是和硕特部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的儿子。和硕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朝末年游牧于乌鲁木齐一带。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达什巴图尔去世后,罗卜藏丹津便承袭和硕亲王爵位,成为青海和硕特部权势最显赫的贵族。罗卜藏丹津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袭爵后,便野心勃勃“阴觊复先人霸业,总长诸部”。雍正初年的罗卜藏丹津事件,不仅给青海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直接成为华锐藏区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分水岭。清朝政府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事件,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割据青海、控制西藏的历史,确立了辅藏抑蒙的策略。众所周知藏族地区在吐蕃王朝以军事为主的政治体制结束后,进入了以佛教融合苯教以及藏族民间信仰为主的宗教文化构建的历史时期,所以以佛教追求慈悲为怀和众生平等的价值理念主导,在宏观上讲藏民族基本上进入了反暴力、反武力的一种意识形态之中。这也是文化控制机制作用于藏族历史的表象,当然这不排除局部的和小规模的争斗。这种控制使得藏民族一反吐蕃时期以领土扩充和资源掠夺为目的的军事征服,转而走向了一种偏安一隅和随遇而安的民族性格。这可以从藏族吐蕃分裂后未曾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可以看出,而萨迦班智达以佛教观念出发处于对众生遭受战争涂炭考虑规劝藏族归顺元朝更充分的说明了这种文化控制机制对一个民族的深远影响。我认为这就是藏民族给人类文明贡献的最大精神财富,也是藏族文明选择文化管控的睿智所在。论文主要是以剖析藏民族的这种文化理念与其它民族不同理念的冲撞为基点和主线,由此具体谈讨事件在华锐发生的经过、结果及深远影响。 本篇论文共有三个章节组成,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二章以华锐为中心对罗卜藏丹津事件发生的时空文化分析。首先介绍了华锐藏区边缘与守护,并重点阐述了罗卜藏丹津事件的缘起—蒙古势力进入藏区,以及罗卜藏丹津事件在华锐发生的文化动因。 第三章罗卜藏丹津事件对华锐的深远影响。这一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是从罗卜藏丹津在华锐的肇事,以及罗卜藏丹津溃败后叛乱的主战场华锐,并重点阐述了罗卜藏丹津事件及清廷善后对华锐藏区的巨大负面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抓发展稳定和民生[J];中国西部;2011年10期
2 刘捷;;藏区地基换填戈壁土处理的经济适用性评价[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何启林;;对藏区构建和谐社会中藏传佛教事务管理问题的探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贡波扎西;;藏区地名命名法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陈金龙;朱永梅;;包容性增长视野中的藏区和谐社会建设[J];前沿;2011年14期
6 杨理智;;携手共建和谐家园——云南省迪庆军分区促进藏区团结稳定发展的基本做法[J];西南民兵;2010年01期
7 丁贵明;;走近阿坝藏区[J];天津政协;2011年05期
8 张新普;夏国茂;;开放融合 民主创新——“矿地联合党建”在藏区的成功实践案例解读[J];中国有色金属;2011年17期
9 赵瑜;;去书城过周末[J];公民导刊;2011年09期
10 ;藏区要闻[J];中国西藏(中文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佐龙;;少数民族公民意识与藏区治理的文化路径[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3 梁碧华;胡冰霜;;藏区农村·环境·发展——阿坝州金川县藏区农村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李日生;张庆秋;;山地藏区特色营造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芈一之;;试论罗卜藏丹津事件[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6 马东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业文化特征及其建构[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7 柏景;;川西地区藏羌高碉建筑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8 杨志娟;;近代西北回族商人的没落与重新崛起[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9 张小平;;关于建设网上西藏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10 新巴·达娃扎西;;藏区天葬的起源、仪式过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再探[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施委研 本报记者 刘远;藏区贫困县两年进位财税第一县[N];南京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智文学;藏区群众盛赞:深圳干部是“新世纪的孔繁森”[N];中国商报;2010年
3 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王抒祥;提升供电水平 服务藏区发展[N];四川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方方;百名干部人才赴藏区挂职服务[N];乐山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奎;为期两年 我市选派101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工作[N];南充日报;2010年
6 记者 卢海;力争更多地将藏区政策转化为项目和资金[N];青海日报;2010年
7 广组干 记者 秦郑敏;我市65名干部将赴藏区开展援助工作[N];广安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纪洪 王乐天;将援建激情燃烧在高原藏区[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记者 王玉贵;援助藏区 我市101名干部赴甘孜挂职[N];南充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我市援助藏区干部关爱藏区儿童[N];广安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乐;高海拔的力量[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2 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妥超群;汉藏交界地带的徘徊者[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延明;从牛马载信到移动通信[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其著述[D];云南大学;2011年
7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草吉;论罗卜藏丹津事件对华锐藏区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黄燕;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南措姐;藏族人生礼仪馈赠礼俗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4 王媛;栖居·信仰·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彭定萍;关于藏区牧民定居中社会适应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6 雷经国;藏区中小学教师角色塑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藏拉;现代化进程中玉树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刘润;旅游凝视需求驱动下的藏区城镇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新杰;藏区与内地陶瓷艺术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10 卢亮华;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辑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99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9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