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说与族说——边陲汉人亚群体集团的身份界说与认同形塑
本文关键词:祖说与族说——边陲汉人亚群体集团的身份界说与认同形塑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人社会有诸多亚群体存在,尤其是在古代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汉人亚群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情境的、实践的及情感的要素。边界互动中根据历史情境而相应产生的情感及价值判断,是汉人亚群体得以维系认同纽带并获得相对独立族群身份的基础。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的案例研究表明,族群认同存在中间层次并具有现实性,这为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景观遗产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2CMZ03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南中国海周边区域的族群关系与社会文化研究”(项目编号:ZK1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从现代国家的类型上来说,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为主体民族。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拥有汉族身份的人口有12亿之多,占人口总数的91.51%[1]。再加上大陆之外的生活群体,汉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之一。如此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XZ田诚之,黄才贵;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2 琢田诚之,黄才贵;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3 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4 吴申玲;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屯堡文化的生成、特点及原因[J];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1期
5 蒋立松;吴红荣;;试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孤岛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基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安顺屯堡文化价值要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蒋立松;;屯堡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彭瑛;;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胡赤兵;;屯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陈姝凝;;生态学视角下的屯堡族群动态[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杜成材;;生态维护视域下的本土生态知识价值——以贵州麻山地区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彭清深;雪润繁锦秀 风倦四维宽——从《汉民族发展史》到《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3年01期
8 东潇;;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刘亚;;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周国茂;;布依族摩教音乐研究[J];歌海;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黄晓;杜小书;罗剑;侯万平;;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3 吕燕平;;屯堡文化空间探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叶;“孤岛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古村寨景观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慕笛;新农村建设下屯堡地戏的重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雪玉;论东家话在苗语川黔滇方言中的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勇;现代化视野下贵州西部杂居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5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李滨利;卫所移民群体本土化过程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7 祝文明;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晨慧;安顺屯堡院落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林文君;贵州省民族自治州的自治权分析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10 李技文;祖先之荫庇[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羽;屯堡文化的时空建构[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3期
2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姜永兴;;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4 杨昌文;屯堡人述略[J];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5 李业成;贵州屯堡文化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6 蒋立松;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杨小柳;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袁少芬;汉族的“孤岛文化现象”[J];寻根;1996年06期
9 蒋立松;;略论贵州屯堡人的族群认同基础及其表达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8期
10 石应平;盐源及泸沽湖地区汉族的来源[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立松;田野视角中的屯堡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2 XZ田诚之,黄才贵;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3 琢田诚之,黄才贵;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4 吴斌;;屯军后裔、汉族移民与共同体——黔中屯堡及屯堡人的界定[J];思想战线;2010年04期
5 吴正光;初识云山屯[J];当代贵州;2000年04期
6 孙芳;黔中重镇——安顺[J];理论与当代;2003年03期
7 朱海波;贵州屯堡[J];当代贵州;2004年06期
8 陈正府;;顾之炎:没有地戏就等于没有生命[J];当代贵州;2010年06期
9 刘正品;屯堡文化大明遗槰[J];理论与当代;2003年11期
10 顾海凇;;一个村与她的形象大使[J];当代贵州;2006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恺新;;试论屯堡人的心理[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2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晓萍;杨文谢;;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正强;;从对抗走向融合——屯堡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6 李强;吴晓萍;;屯堡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春艳;;屯堡旅游——以地戏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开;;贵州安顺市旧州古镇的特色分析与历史保护[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彪;王锴;;从族际交往看当代黔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晓萍;王锴;;从居住格局看黔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裴建军;走进天龙屯堡 观大明朝遗风[N];贵州民族报;2006年
2 沈赤兵;到贵州寻找600年前的汉族风情[N];贵州日报;2005年
3 新华社记者 王洋、石新荣;贵州屯堡:大明遗风犹在[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刘忠;雕刻了的屯堡遗风[N];盘锦日报;2007年
5 周静邋张莹;屯堡唱响万人山歌[N];贵州日报;2007年
6 李屹;贵州安顺“两人”走红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邓昌明 冉昌龙;军事遗风 灿烂文化[N];自贡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薛秀泓;600年的屯堡还能走多远[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王晓樱;安顺需建大型明代民俗博物馆[N];光明日报;2008年
10 费哲云;屯堡:最后一个明代古村落[N];青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曾芸;二十世纪贵州屯堡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原;在文明与乡野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卢百可(Patrick Lucas);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吴斌;守望的距离——黔中屯堡的历史与文化观察[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桂东;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演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2 阳贤;面具下的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3 李春奕;安顺屯堡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之比较[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唐红;贵州屯堡女性佛事组织运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刘立立;安顺屯堡服饰探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陈文t,
本文编号:1324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