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语境中的吴凤传说

发布时间:2017-12-29 09:14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语境中的吴凤传说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象征符号 近代期刊 台湾原住民 吴凤传说


【摘要】: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说明了吴凤传说作为一个符号象征在日据时期及其后在台湾的使用。实际上,自20世纪30年代起,近代中国大陆的期刊中,就有关于吴凤传说的描写。此前,连横的《台湾通史》虽因其"汉族"本位立场受章太炎等赞赏,但其中记载的吴凤传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中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期刊中的吴凤传说,因为时间、地点、写作者的差异,而体现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意识的投射,包括对日本殖民者的怀疑、联合台湾原住民的想法、传统伦理的阐发、平民领袖形象的想象,以及台湾外省与本省意识的区分,等等。不过,其整体故事情节仍然延续日本殖民者的创造,只是细节的修改或者强调重点的差异。另一方面,缺乏历史审视的"吴凤"传说的书写,却有与书写者目的背道而驰的倾向。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中,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书写既表达了族类和民族边界的重新划定,也通过相关知识的建构,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增添了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原住民”对自己认同的重新建构,使得一个原来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吴凤,成为台湾媒体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郝时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九如;;“谨慎”军饷银饼的铸造时间和背景考略[J];安徽钱币;2010年03期

2 肖鹏;;汉武巡边与相如大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牛云峰;;乌孙故地的研究述评[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唐晓峰;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5 刘南男;;清朝台湾侦查制度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杨齐福;;试论清代台湾举人之诗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莉;;闽台祖师公信仰的历史嬗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杨东晨,杨建国;论先秦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和文化[J];福州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9 杨东晨,杨建国;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J];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10 杨东晨;论先秦时期台湾地区的部族和文化[J];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中展;;乾隆时期对西部疆域之经营[A];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200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朴永焕;汉藏茶马贸易对明清时代汉藏关系发展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5 李德龙;清代贵州《百苗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高致华;郑成功信仰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李玉伟;内蒙古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杨东宇;《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玉花;历史地理文献中琉球名称之考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3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燕群;论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与祖国统一[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方旭艳;呼和浩特基督教文化建筑考察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西北边疆政治思想考述[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洪敏;论熙宁变法和宋辽划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选;西部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化;南朝蛮族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坤新;关于民族主义论争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2 ;“民族主义在当代的主要表现与发展趋势”研讨会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4期

3 周丕启;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01期

4 玉文华;认真克服两种民族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1期

5 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J];战略与管理;1994年04期

6 张勇;论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7 马文清;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反对和克服民族主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4期

8 王俊芳,付立华;现代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9 陈祥福;民族主义:历史作为和现实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周传斌;民族主义话语与现当代的中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民族主义:历史、现实与未来[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八分册[C];2009年

2 卓新平;;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在中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3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贾东海;;新世纪民族意识研究新动向新观点述评[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6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7 杨有贤;;回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9 李成武;;多元社会里的自治与统一——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卓新平;;关于中国宗教现状及其发展的一些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陈建樾;海峡两岸的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江迪;中台办捐赠台少数民族善款已全部发放完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吴铭;多元民族一体并存的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新政协内蒙古地区代表 刘春;团结、平等、互助、自治[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毛颖辉;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少玲;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超;我国边疆民族主义及其治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奰仪;2008年的中国民族主义与海外华人群体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9年

4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安玉杰;延边朝鲜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喻明金;湘西农村地区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9 其其日力格;居住在蒙古族中间的汉族牧民的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9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49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9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