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权利与冲突:对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新阐释——以贵州XJ苗寨为例
本文关键词:交换权利与冲突:对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新阐释——以贵州XJ苗寨为例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换权利理论 西南民族地区 群体性事件 赋能
【摘要】:对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研究,学界有多种视角,也提出了多种解释。诺奖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交换权利理论为分析此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文以阿马蒂亚·森的交换权利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分析框架。以在贵州XJ苗寨6年来持续不断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分析了XJ苗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因为"交换权利失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逻辑,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内在原因。此外,借鉴阿马蒂亚·森的以"赋能"解决交换权利失败的观点,提出了预防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构想。
[Abstract]:Research on mass incidents in ethnic regions, there are many academic perspective, also proposed a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s. The Nobel economist Amaetya Sen exchange right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maetya Sen's theory of exchange right, to construct an analysis framework. In 6 years in Guizhou XJ the continuous field work as the foundation, analyzes the XJ Miao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because of the "exchange entitlement failure" of group events triggered logic, explain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group events in ethnic area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Amartya Sen's "empowerment" to solve the failure of the right view of exchange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prevention of group ev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问题。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有近一半分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有110个是位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1]随着西部大开发战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先蓉;邓晓宇;;高校贫困生现象:效率与道德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丁文广;秦静;;甘肃省文县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吴艳美;任建兰;;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叶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检视及展望——基于户籍制度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6 吴春梅;路宏伟;;江苏“脱贫攻坚”工程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7 屈晓娟;;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城市生活能力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陈平;;安徽省农民进城务工对“三农”建设的推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9 张树全;;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出租车数量管制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占斌;;关于改革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俊武;卢现祥;;公共支出、政府治理、部门效应与共享式增长——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张曙光;;政府经济管制的法律经济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韩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分配:演进与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胡道玖;;可行能力视野下的公共财政制度[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10 宋天和;洪伟达;;以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裴雅青;香江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宋委倩;诸城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凯;北京市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立峰;民族乡镇的贫困与反贫困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秦枫;建国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顺美;;提升公权力公信力与防范群体性事件是正向关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2 朱丹;;柔性行政——行政领导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法宝[J];领导科学;2010年20期
3 饶桑源;洪泓;;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秘书工作;1999年04期
4 唐亚林;;构建制度体系预防群体性事件[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09期
5 姚亮;彭红波;;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09期
6 陈秀梅;;“内丘事件”为何没有酿成“瓮安事件”的消极后果[J];领导科学;2010年18期
7 汤涛;李享;;警惕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危机[J];社会观察;2009年10期
8 李苏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4期
9 徐炯;;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年09期
10 丁文喜;;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挑战[J];领导科学;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姚来燕;;从行政执法的视角透视群体性事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临宏;;群体性事件与法律程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霁霞;;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的角色与行为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振清;;论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机制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施国庆;郑瑞强;;西部水电移民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防控[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刘军奎;;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军奎;;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10 赵廷彦;;东北区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转型性成因[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3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4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5 记者 郑希雪;“终结信访事项”可公开评议[N];沈阳日报;2010年
6 中共广东省佛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吴志强;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长效机制[N];法制日报;2001年
7 ;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稳定大局[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张伟 高建国 记者 贾辉;依纪依法办信办访“五公开”[N];黑龙江日报;2006年
9 郝秀喜 张凡;市信访局深入开展“四大一推一建”活动[N];承德日报;2010年
10 武振元(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司法局);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华雯文;社会保障: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张凯;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曾俊森;政府信任论[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金花;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瑞霞;群体性事件所彰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志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浩;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任建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聪;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婷;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回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伟康;公共领域的发育与群体性事件的化解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俞露;论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56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