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论纲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论纲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多元文化冲突背景下,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加以整合,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激活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地表现为课程目标趋向功利,课程内容民族性弱化,课程实施表层化,课程评价单一化。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整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课程理念,追求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统整化,实现课程实施的深度化,完善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conflict, the integr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will help to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equity of basic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adaptability and activat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optimistic,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curriculum goals tend to utilitaria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concept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must be set up. To pursu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o achieve the depth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题“广西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学校课程融合研究”(2013ZMJ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整体、持续、有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推进新课程的特殊性研究——以广西龙胜县为例”(09XJA880001)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广西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研究”(13BMZ014)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学校课程,尤其是民族学校课程,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不应排斥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而应体现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趋向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华建新;;课程文化:专题研究性小课程的开发与开放教育品牌课程建设——以四明地方文学专题研究性小课程建设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孙莉莉;徐谷波;;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师文慧;;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及融合[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邹磊磊;;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新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王工一;;多尔“4R”理论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顾秀玲,张会英;多元文化与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8 曾捷亚;;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实验教科书特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9 赵景春;优化课程是继续教育中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涂元玲;;实施多主体校园文化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易红郡;;英国的种族问题与种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王俊萍;边琦;李龙;;制定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理念浅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冀文秀;;让草原文化走近青少年[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4 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费忠;曹峰;;“车文化”活动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
7 吕明霞;陈齐洁;;中港合作办学的文化融合[A];第十一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端生;;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播[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祁海英;农村小学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凤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人性化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家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先进文化传播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彪;;文化与“以文教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2 周灏;;美德抑或荣誉:日本文化类型新探——读《菊与刀》[J];研究生法学;2009年01期
3 叶志坚;文化类型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4 游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J];思想战线;2001年06期
5 杨适;马克思的文化类型人学研究和我们今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张宁;;文化视角下的语言:结构与类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姜赞东;;简论美日中文化类型及其国际政治行为方式[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巴特尔;;加拿大土著民族文化的人类学反思[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9 王俊敏;各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和模式探索[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8年06期
10 范春莹;赵玉增;;关于法学中国化的思考——从文化比较的视角[J];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宁;;简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黄凯南;;文化、信息结构与公司治理[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3 张海钟;;文化类型论与中国区域文化心理类型解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黄文德;;深圳古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探析——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例[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何明;;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认识[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6 徐建;;文化多样性及其生态考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何安益;;百色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田文军;;冯友兰文化观刍议[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何明;;试论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赵建民;;齐鲁饮食风俗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影响[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庆瑞 赵遐秋;融通各形态文化实现“美美与共”[N];文艺报;2011年
2 张焕明;新光遗址及其文化类型[N];云南日报;2006年
3 陈跃进邋朱亚莉;彬县发现齐家文化类型遗址[N];咸阳日报;2008年
4 王明贤;城市与建筑,不应是遗憾艺术[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蒋文书;巴渠文化是达州文化最优定位[N];四川政协报;2007年
6 冯孟钦;粤西发现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类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特派记者 江洋;共铸“图们江文化”品牌[N];图们江报;2010年
8 记者 宋合意;“上山文化”距今可能万年[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盛锋;“上山文化”在浙江浦江被正式命名[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何驽;文化与文化类型之辨证[N];中国文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广;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孟坤;组织文化视角下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忠;企业虚拟团队中的信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2 覃金福;酉水流域土家年传承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常芳;城市社区消费文化类型的资源配置及控制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毛菊;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7-9年级)文化类型透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慧;从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类型论看民族精神[D];山西大学;2008年
6 才华;九十年代后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化审视[D];新疆大学;2009年
7 李宝石;《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颖;基于藏族地区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汉语文教材的文化类型探究[D];西藏大学;2014年
9 闭翠珍;一族两国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10 郭翠梅;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6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