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东北伊沙恩人社会记忆重构中的族群认同——以“Heet Sibsong”节日文化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泰东北伊沙恩人社会记忆重构中的族群认同——以“Heet Sibsong”节日文化为视角 出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泰国"伊沙恩人"是对居住在泰国东北地区人民的一种统称。而基于历史起源、语言以及地方文化等因素,伊沙恩人又表现出自身的独有特性,具备了成为一个族群的条件。伊沙恩人依靠社会记忆的重构维系族群的认同,特别是"Heet Sibsong"成为伊沙恩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并在族群认同建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当下社会,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节日文化发生的重构也是自觉调试族群认同的过程,彰显出伊沙恩人的文化特性。
[Abstract]:Most people think that Thailand is "a benefactor to live in a collectively northeast Thailand region peop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language and local cultural factors, a benefactor also show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have become a group of conditions. A benefactor rely on social memory to maintain re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Especially the" Heet Sibso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 benefactor of social memo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But in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reconstruction of festival culture also have consciously debugging of ethnic identity, 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e Yi people.
【作者单位】: 泰国孔敬大学人文学院;泰国孔敬大学建筑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族群概念自上世界90年代引入我国学术界,对其讨论大多侧重于族群和民族的区别,而就中国学者来说,对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也会运用族群和民族的相关概念。在海外田野考察中,泰国东北地区的伊沙恩人引起笔者强烈的兴趣,大多数人认为是按照泰国地理方位对该群体加以称呼,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2 穆罕默德·哈达德;晓兵;;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民族译丛;1992年05期
3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3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8 郭小平;王子毅;董朝;;“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J];今传媒;2009年12期
9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10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黄挺;;世族与豪强大族之辨:明清之际潮州的宗族与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6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蓝炯熹;;盘瓠传说的理解、曲解和误解——畲民图腾文化再研究[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艳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們;电视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婷;郑州回族婚俗变迁与现代化[D];河南大学;2011年
8 康慕云;大学仪典教育功能的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2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3 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2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3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4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田夏彪;施彦岑;;教育交往与族群边界模糊——以大理白族为个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6 张瑜;;什么是族群——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7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9 马创;;现代背景下帕西傣的族群认同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10 张海育;;土族青年族群认同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6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范长风;;中国边陲社会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会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超;;如何看待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4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国际化的民族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3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5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8 金啸宇;当代回汉通婚对城市回族族群认同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马卫红;中小城市族群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0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