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

发布时间:2018-01-03 04:28

  本文关键词: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南北朝 薄葬 厚葬 社会风气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发展总趋势,表现为薄葬风气由强转弱、厚葬习俗由弱转强。曹魏统治者力主薄葬,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带来了强有力的约束,这股风气一直影响到东晋前期,而从东晋后期迨至南北朝,薄葬之风渐被厚葬之俗压倒。这种风气的兴起与流行,既与魏晋时代经过长期的战乱纷扰和政局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关,又与当时的经济因素以及司马氏的政治策略密不可分。
[Abstract]:The general trend of funer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 that the ethos of thin burial had changed from strong to weak, and the custom of thick burial had changed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rulers of the Cao Wei Dynasty had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ethos. And brought strong constraints, this trend has been affecting the early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from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wind of burial gradually overpowered by the popular burial. The rise and popularity of this kind of ethos.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long war and political turbulenc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Sima's political strategy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2&ZD010)
【分类号】:K235;K892.22
【正文快照】: 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其尚“礼”重“孝”观念表现在丧葬习俗方面多为厚葬,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历朝历代都有厚葬之风。另外,厚葬的源远流长还与中国古人对祖先、鬼神的崇拜和信仰密切相关,即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伟;;北朝门阀制度之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封树芬;;《太平广记》“遇鬼而亡”类故事实质及其叙事模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珂;;浅谈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J];传承;2009年14期

4 臧克和;;楷字的时代性——贮存楷字的时间层次问题[J];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01期

5 邹远志;陈戍国;;论两晋民间异姓相养现象——宗族伦理弱化下自我保障的体制外诉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曾小明;;魏晋风度的身体表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李茫茫;;西晋的礼乐对文学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武宏璞;;追求解脱中的苦痛心迹——陶渊明“遇火”后的园田诗探微[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一梅;;《兰亭序》与宋代文人审美情趣[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姜荣刚;;试论六朝的婚恋小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乔永平;练成;;皇甫谧故里民俗与魏晋民俗的继承关系[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5 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柳芳;城市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7 曾小明;魏晋名士的身心观[D];湖南大学;2010年

8 何王芳;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秦敏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兵;论魏晋笔记小说中的审美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牟菲;南朝吴声与吴地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建;《水经注》复音形容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玉梅;萧梁入北文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yN;北魏徭役考[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梁加花;魏晋南北朝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化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思晓;首次爨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曲靖召开[J];思想战线;1991年01期

4 苏文菁;魏晋南北朝的自然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5 娄午尘;;戒赌文化集趣[J];阅读与写作;2006年04期

6 章义和;武锋;;评王永平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J];江海学刊;2006年04期

7 姚颖;;清代北京市井文化中的休闲尚趣之风[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中国虎文化[J];中国地名;2010年01期

9 熊铁基;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J];江汉论坛;1987年11期

10 冯天瑜;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J];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徐晓望;;闽台社会的五缘纽带[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谢重光;;2004年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感言——代综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5 林汀水;;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思想文化成因浅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群;;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与时代要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7 ;长城——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物化——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8 李斌;;海南人文环境建设要“人”“文”并举[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倡导健康礼尚文化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山西读者 木弓;别以“绝对思维”看经典[N];人民日报;2011年

3 高赛;广大网民坚决支持“严打网络淫秽色情”[N];光明日报;2007年

4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汝伦;呈现中国:什么是“中国”风格?[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孙若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少取”之规[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刘林;和谐社会风尚与先进文化的内在关联[N];光明日报;2007年

7 陶东风;不读书何以建设学习型社会[N];文汇报;2006年

8 青木/文;德国农民追求优质生活[N];浙江日报;2004年

9 王生江;民族文化绚丽多姿[N];博尔塔拉报;2006年

10 李西堂;岐周文化是儒家学说的源头[N];宝鸡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海锋;魏晋南北朝丧服学兴盛原因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海骁;《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卜冬雪;六朝节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王银平;从饮酒礼俗看汉代的社会风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2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2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