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文论民族特质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文论民族特质之比较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将中西文化论进行比较,呈现出各种民族性之特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同时,中西文论交流中存在着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冲突。另外,对于中国文论在与全球化碰撞中也存在严重挑战,诸如各种民族意识的撞击。
[Abstract]:In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heorie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view is the integration of poetry and ritual,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grasp of ethics, while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mainl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cognition. Under this framework,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view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values, the way of artistic feeling and the metaphysical realm of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the pressure of modernity conflict, the hallucination of scientific system and the systematic conflict of different viewpoints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addition, there are serious challenges to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collision with globalization. Such as the impact of variou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了大碰撞,民族性差异产生了急烈撞击,呈现出各类民族个性之冲突,追溯其差异与冲突之理论渊源,并在学科性之理性维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考察,中西文论既有差异与冲突,也有在不断交流中产生融合与共进的朝向。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论也存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张蓊荟;沈晓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潘晓霞;;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李慧;;阿城小说中知青身份叙事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高建平;;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9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孔德明;造物的和谐[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群;传统服饰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蒋园园;王蒙文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弘强;高中作文创意中的美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淑慧;时尚文化语境中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兆坤;黄药眠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晓梅;全球化对公共行政的冲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铭霞;少数民族干部应对WTO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3 丰子义;从全球化看社会形态的演进[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4 魏闻;;全球化下海外华商生存规则[J];侨园;2008年04期
5 刘大秀;全球化的挑战与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选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易新涛;论全球化视角下中国行政文化的转型[J];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7 肖文涛;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1期
8 杨雪冬;全球化、治理失效与社会安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陈新夏;社会形态问题的再思考[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10 高红;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生态学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庄国土;;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金虎雄;;全球化与多元共生时代的文化战略——以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魏刚;移民障碍增加:全球化的倒退[N];北京科技报;2008年
2 香港大学梁祖彬;全球化下NGO的角色[N];中国社会报;2002年
3 记者 夏子;中法全球化与行政管理改革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人事报;2001年
4 陈文;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 [N];中国社会报;2002年
5 ;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减轻贫困[N];国际商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范勇鹏 李彩艳 褚国飞 潘启雯 冯建华 采访整理 高永久 翻译整理;学者谈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李新文;美1.5代华人中西兼收[N];团结报;2011年
8 潘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面对的新情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希恩;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区域自治[N];中国民族报;2001年
10 关信平;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提出的新课题[N];福建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艳晴;行政生态视角下的电子政府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翠;NGO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谢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NGO[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锐;对当代中国国家职能的变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熊璐;我国“绿色”殡仪馆环境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青克乐图;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的变迁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