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多重身份考量

发布时间:2018-01-12 21:29

  本文关键词: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多重身份考量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身份认同 多重身份 嵌入式 社区


【摘要】: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tual embedd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members of all nationalities to respect each other in culture and to tolerate and trust each other among individual member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ions is evolving and internalizing into the daily cognition, emotion and value of individual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dent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embedded society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t is to avoid the monopoly of individual membership of a certain group and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individual by a single group. This paper combs the basic theory of identity, multi-identity and embedded; The connotation of multi-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mutual embedd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identity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dilemma of multiple ident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tual embedded socie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all nationalitie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mutual embedded society.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民族关系调控的动态治理”(2015-GM-06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2014年5月召开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提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阿兰·图雷纳,陈思;20世纪的社会转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2期

2 范可;;信任、认同与“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马俊毅;;论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身份的形成[J];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4 王凤才;;从霍耐特承认理论到泰勒承认政治构想[J];哲学动态;2007年09期

5 李京桦;;从正义角度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及政策调整[J];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范可;;信任、认同与“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南茜·弗雷泽;朱美荣;;有关正义实质的论辩:再分配、承认还是代表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4期

4 刘先照 ,阮西湖 ,俸兰;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J];民族研究;1990年01期

5 范可;;当代中国的“信任危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马俊毅;席隆乾;;关于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民族概念及其英译的新思考(一)——“族元”概念的学术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7 马俊毅;席隆乾;;关于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民族概念及其英译的新思考(二)——National ethnic unit:我国亚国家层次民族英译的新探索[J];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8 张海洋;;从天主教共同体到失败的民族国家——西班牙国家构建的历史考察[J];欧洲研究;2012年02期

9 胡安·巴勃罗·福西;朱伦;;西班牙民族主义问题及民族和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J];民族译丛;1993年02期

10 魏莉;;加拿大土著改革复兴之路探析:对多元文化政策的思考[J];世界民族;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416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16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