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及其经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及其经验研究 出处:《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族群认同 理论研究 经验研究 原生论 建构论 工具论 民族主义论
【摘要】:在族群认同理论的指导下,西方族群认同经验性研究的成果体现在三个领域: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模式研究、跨文化族群认同研究及移民群体的族群认同与主流社会政治适应性研究。文章通过对西方族群认同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回顾,以期为中国的族群认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借鉴。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ethnic identity ,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West are reflected in three areas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 the study of cross - cultural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study of the ethnic identity of immigrant groups and the political adaptability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 .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西部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研究”(11XJC84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0
【正文快照】: 一、族群认同理论20世纪70年代,为了拯救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泰弗尔、特纳等人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知晓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①。这里的社会群体可以理解为“两个或多个个体,这些人有共享的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唐书明;刘锋;;不同视野中的历史与民族主义关系——霍布斯鲍姆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的差异[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试论四川藏羌民俗旅游开发及其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斌;;回汉杂居村落社区的民族、家族与派别——豫西南R市L村个案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罗梁波;;分析框架:宏观理论与微观经验的连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民族论坛;2006年10期
4 黄光健;;论近代沧源佤族的族群认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6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7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田夏彪;施彦岑;;教育交往与族群边界模糊——以大理白族为个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9 张瑜;;什么是族群——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10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王海粟;;邓小平治理腐败的理论研究[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6 张学泮;;在“反腐倡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A];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2006年
7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8 ;后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9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后记[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静雯;强化反腐理论研究 服务“和谐重庆”建设[N];重庆日报;2006年
2 魏武;公共服务事业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需加强公共服务理论研究[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3 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晨晓;专家聚会探讨:民族宗教理论研究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N];光明日报;2006年
4 王晓映;深入研讨发挥代表作用和基层民主建设[N];新华日报;2005年
5 记者 陈建荣;加强执政理论研究推动执政能力建设[N];江西日报;2005年
6 姜艳辉 记者 陈兴权;市监察学会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N];辽源日报;2007年
7 记者 燕永清 通讯员 李英杰;市监察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N];东营日报;2006年
8 记者 张丽霞;民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全面开花[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记者 郭彦 通讯员 何媛;深化“大民政”意识发展民政理论研究[N];北京社会报;2009年
10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托玛索·泼罗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国丝绸之路甘青段人口迁徙与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菲易;国际化、制度化与民主化[D];复旦大学;2009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高远;转型中国的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2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3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7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9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朱迎凤;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424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2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