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释比”与彝族“毕摩”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羌族“释比”与彝族“毕摩”的比较研究 出处:《敦煌学辑刊》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西南的羌族与彝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两个民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都是古羌人后裔,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宗教都以信仰鬼神、崇拜祖先、注重仪式、巫祭杂糅等为基本内容,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羌族"释比"和彝族"毕摩"都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对各自社会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渗透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其极高的地位。因而,二者有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各自也有其特点。此文试从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宗教活动与传承惯制及经书等诸多方面,对"释比"与"毕摩"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民族宗教学的全面了解。
[Abstract]:The Qiang and Yi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and have a common historical source and close cultural relationship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The two ethnic groups belong to the Tibetan-Burmese language family of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s.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ancient Qiang people, their unique traditional religion to believe in ghosts and gods, worship ancestors, pay attention to rituals, sorcery, and so on as the basic content. Both Qiang "Shibi" and Yi "Bimo" are religious clergy who specializ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handle people's religious affairs. They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ir own society, infiltrating into the production, life, society, culture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very high status. Therefore, they have a lot of common ground and similarity, at the same time. Each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pare "Shi bi" and "Bimo" from the aspects of appellation and historical origin, main functions,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inheritance, as well as classics and other aspects.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us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释比”和“毕摩”都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是各自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释比”,即羌族人们常称的巫师或祭司,他们熟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会唱诵经咒,会民间歌舞乃至戏曲表演,专司宗教祭祀、巫术法事和行医治病的活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耿静;羌族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宏模;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与彝文典籍类例[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2 邓宏烈;羌族的宗教信仰与“释比”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3 白兴发;从民族志材料看巫的起源与发展[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白兴发;西南少数民族巫师述论[J];宗教学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宝乐日;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瑶;羌族铠甲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冬梅;大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考察[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兆麟;原始巫术的物化形态[J];民俗研究;1999年01期
2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其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6期
3 李正亭,施建光;试析南诏文化的兼容性[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4 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1997年01期
5 刘皓;诗意的巫咒——漫谈《诗经·国风》的咒语化特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罗承松;思茅少数民族的葫芦神话及其文化内涵[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7 晁天义;禹步巫术与禹的神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3期
8 王兴平;文昌崇拜与洞经音乐[J];音乐探索;1996年02期
9 黄枝生;洞经音乐发源于文昌祖庭梓潼[J];音乐探索;1999年01期
10 王兴平;洞经音乐探源[J];音乐探索;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鸿;;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型——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和直台村田野考察报告[J];民族学刊;2011年04期
2 ;危难之际显真情——记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委老干部局[J];晚霞;2011年16期
3 赵海红;;羌语濒危的原因透视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4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2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杰邋李坤;羌族文化遭重创[N];北京科技报;2008年
2 姬少亭 吴陈 海明威;三千年羌族文明期待震后重生[N];人民公安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王伟;略阳294户受灾羌族群众住新居[N];汉中日报;2009年
4 李锐 本报记者 邓娟;建出羌族特色新房[N];绵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田明霞;真情系灾区 千里送温暖[N];绵阳日报;2009年
6 赵曦;雪里羌笛格外喜,新家国旗分外红[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白德泉邋胡宝林;凤县 羌族故里?[N];宝鸡日报;2008年
8 陈科邋殷旭;我省喜庆羌历新年[N];四川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搏击灾难的雄鹰[N];绵阳日报;2008年
10 张悦邋余宁 葛伟;为羌族文化“疗伤”[N];中国艺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中桂;尔卜羌寨村民的神圣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鄢莹;家园何谓?[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华静;嬗变中的甘肃引大入秦灌区少数民族移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2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3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