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朝鲜族的祭祖礼仪及其变迁

发布时间:2018-01-18 05:28

  本文关键词:朝鲜族的祭祖礼仪及其变迁 出处:《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祭祖 礼仪 朝鲜族 儒家 孝道


【摘要】:朝鲜族的祭祖礼仪由来于朝鲜半岛,深受儒家"孝"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民族社会的礼仪规范。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朝鲜族的祭祖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去繁从简。
[Abstract]:The ancestral rites of Korean nationality originated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tiquette norms suitable for the national society,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itual of ancestor worship of Korean nationality has changed greatly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form. The general trend is to simplify.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基金】:suppouted by the 2009(year)KU Brain Pool of Konkuk University
【分类号】:K892.26
【正文快照】: 朝鲜族的祭祖礼仪习俗源于原始人类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肉体继续存在并主宰世界,所以要“事死如事生”。后来与儒家“孝”的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规范化的祭祖礼仪。祭祖的基础是灵魂不死观念,核心是儒家“孝”的思想。通过举行祭祖礼仪,一方面使子孙后代明确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岿;;朝鲜族人生观与消费文化特征[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昌明;;青海的朝鲜族人[J];中国民族;1989年07期

3 金香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延边朝鲜族人民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昱彤;唐梅;;论族群认同在城市民族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以沈阳西塔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06期

5 李乔;;学习朝鲜舞蹈的几点启发[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6 孙岿;;社会转型时期的朝鲜族消费文化探析[J];满族研究;2006年02期

7 闻录;评《四书集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8 王爱琦;王寿林;;也谈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与个性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04期

9 杨思斌;略论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J];皖西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程潮;儒家“内圣外王”的特征及其精神价值[J];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明清时期在华天主教在同性恋问题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祥龙;;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克明;;浅析董仲舒义利观之承前启后[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业新;;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对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张茂泽;;论儒家的价值观[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钟金雁;;略论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燕江;任盈畅;;儒家“和谐”经济伦理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中国企业在苏丹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保明;;朝鲜族清明祭[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刘智文;;清末民国朝鲜族上书呈文与其中华/国家认同意识[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6级博士 沈萌;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2 刘敏;弘扬儒家自省文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N];青岛日报;2010年

3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庞朴;儒家的“忧”与“乐”[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宣讲人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改进性的批评与理想化的批评[N];北京日报;2007年

6 谢少常;利人与利己的智慧[N];电脑商报;2008年

7 马登雨 山东省东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略谈儒家“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8 干春松;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N];光明日报;2001年

9 云南省中华传统道德研究会 执笔: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曼;儒家“诚信”思想与职业道德建设[N];云南日报;2005年

10 安乐哲 美国夏威夷大学;儒家的角色伦理和人格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3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10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瑛;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09年

2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D];苏州大学;2008年

3 邱瑛;论儒家民本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赫楠;儒家人才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王静;儒家和合思想对日本企业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向荣;儒家情理文化的艺术载体[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杨慰;政治思想制约下的先秦儒、法学派求富思想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9 何永强;《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国武;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9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39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