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民族走廊:兼谈“巫山-武陵走廊”
本文关键词: 民族走廊 巫山-武陵走廊 武陵民族走廊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ei Xiaotong's theory of national corridor, and discusses with Li Shaoming's national corridor and Tibetan-Yi corridor.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national corridor.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national corridor is a spec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center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b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center.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corridor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Its space-time limit is determined by its nature, and the national corridor is a cornerston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own ethnological theory.
【作者单位】: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笔者早有再论民族走廊的打算。故在接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论“武陵民族走廊”约稿邀请后,便想借此机会一并讨论,只是把民族走廊摆在了更主要的位置。2003年4月,笔者就写出了《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格局》的文章,投《民族研究》杂志,不予发表,以至延迟到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3 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4期
4 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炜;许莹;;近十年来中国民族走廊有关问题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付海鸿;;横断走廊: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读徐新建《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族群与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赵炳清;;司马相如与通“西南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覃德清;;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李绍明;;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石硕;;关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与研究思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8 邓宏烈;;藏彝走廊民族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羌族宗教文化遗风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9 曹端波;;国家、族群与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及其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赵健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钱毅;杜凡丁;;中国西南地区的碉楼建筑刍议[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石硕;;藏彝走廊: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与区域[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4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5 沈再新;;省际结合部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6 刘琪;;流动性与多样性——对云南德钦县的历史人类学考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3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徐柯健;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及发展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6 曾穷石;土司政治的世界图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托玛索·泼罗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国丝绸之路甘青段人口迁徙与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伟;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韩爽;藏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
3 李t,
本文编号:144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4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