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历代民族关系的类型及其特征论略
本文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民族关系 类型 特征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因民族众多且地理位置特殊,故历代以来的民族关系不仅类型纷繁复杂,而且特征典型明显。从类型上看,有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中央王朝与各民族民间、少数民族政权与各民族民间的关系,还有汉族民间与各少数民族民间、各少数民族民间内部的关系。从特点上看,主要呈现出分布上的杂聚相间、发展上的先后不一、政治上的多元一体、经济上的互补相生,以及文化上的融通交汇。
[Abstract]:The Wu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numerous nationalities and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ethnic relations since the past dynasties are not only complicated, but also typical. The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dynasty and the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dynasty and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dynasty and the ethnic fol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ority regime and the ethnic folk, and betwe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iscellaneous gath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 succession, political pluralism,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And cultural convergence.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10XMZ013)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伦理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研究”(2011YBYS091)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在任何国家的民族理论中,自古均有民族关系这一重要的范畴。民族关系作为特定于各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抽象规定,往往体现着一种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融会、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共生状态。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腹心地带的乌江流域,跨越贵州、云南、湖北、重庆四省(市),幅员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世友;;论历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护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彭福荣;黎燕敏;;乌江流域古代移民与文化多样性述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英;黔西北民族关系史简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4 张世友;;论历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济推动[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5 史继忠;;试析贵州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04期
6 王文光,龙晓燕;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7 王文光,龙晓燕;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二[J];思想战线;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9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友;;论历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护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世友;;清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彭福荣;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代教育的兴盛及原因[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4 曾超;;乌江丹砂开发史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彭福荣;黎燕敏;;乌江流域古代移民与文化多样性述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英;黔西北民族关系史简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7 古治康;论汉族移民在贵州开发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8 蓝勇;明清时期云贵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9 古永继;;秦汉时西南地区外来移民的迁徙特点及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高立士;西双版纳山区民族历史上的传统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华;;滇、川、藏纳西族聚居区土司制度的多种类型[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2 彭福荣;;酉阳冉氏土司的沿革、族属与民族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雷军;满族生活性文化特征探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2期
4 星全成;再论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03期
5 彭福荣;;乌江流域土司时期文化环境审视[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2期
6 赵晶;;土家族婚庆服饰探析[J];广西纺织科技;2009年03期
7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的特征[J];齐鲁学刊;2009年06期
8 吴雨亭;李纶;陈红梅;;云南哈尼族服饰特征探析[J];艺术探索;2009年05期
9 高正蓓;;从“绕三灵”看白族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8期
10 方慧;试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先楞;;陵水县黎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达生;;《古代民族关系论稿》[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3 邢友德;;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点看法[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4 孙宏年;;20世纪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王川;;民国时期西藏地方“边地汉人”研究的学术价值——从任乃强先生对康藏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说起[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张英聘;;明代方志四题[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7 关捷;;满族通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邓文金;;施琅蓝鼎元治台思想之比较[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9 周典恩;;清代畲汉文化冲突述议[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10 喜饶尼玛;;刘文辉治康策略中的民族宗教因素[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夫;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白族[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周竞红;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熊争艳;高风;古战场的谜团:汉匈白登之围[N];中国审计报;2005年
4 记者 庄电一;西夏学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N];光明日报;2005年
5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6 黄志忠;“唐标铁柱”在漾濞[N];云南日报;2005年
7 通讯员 韩世明;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趋向多视角[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 赵元君 通讯员 武磊;中国蒙古学·阿尔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举行[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9 通讯员 张银奎 韩海娥;章虹宇民俗文集《文化血脉》出版[N];大理日报(汉);2008年
10 吴正光;古碑——见证侗寨历史[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马克继;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5 陈金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中和;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2 何生海;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明;浦江“义门郑氏”家庭教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陆宁;论7-10世纪党项崛起的地缘条件[D];河北大学;2005年
5 王小英;民国时期甘肃的回汉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6年
6 王丽;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刘静;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简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宋文强;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晓燕;柔然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09年
10 谢广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51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5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