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社会的基层矛盾化解与维稳机制——兼论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关键词: 族际社会 基层矛盾 维稳机制 民族地区 社会建设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属于多民族共同聚居的族际社会,族际社会的矛盾既具有一般社会矛盾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民族关系构成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现实体现为民族和宗教两个维度。运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法对民族地区基层矛盾加以监测,可有针对性地缓和或化解矛盾,以防矛盾积压危及秩序稳定。通过社区矛盾综合调处室、群众意见处理反馈中心、民族宗教事务协调中心三个社会设置,可建立民族地区维稳的"安全阀"机制。解决西部发展与稳定和安全的关系问题,民族融合政策、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和综合协调推进策略会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Western ethnic areas belong to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of ethnic communiti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ethnic society hav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but also have the particularity of multi-ethnic relations. The reality of contradiction particularity is reflected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nationality and religion. Using objective index and subjective index method to monitor the contradi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ethnic areas can alleviate or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in a targeted wa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backlog of contradictions endangering the stability of order. Through the community contradictions comprehensive mediation room, the public opinion processing feedback center,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ordination center three social settings. We can establish a "safety valve" mechanism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in ethnic areas,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stability and security, the policy of ethnic integr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promotion strateg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4ASH004)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矛盾与秩序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运行的常态,正常的社会生活要以秩序为基础,社会生活过程中也会因多种多样的原因出现矛盾。和谐社会并非无矛盾的社会,而是能协调和化解矛盾,维持秩序稳定的社会。民族地区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族际社会,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同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赵丙祥,陆益龙,周星;从族际角度理解多民族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者访谈录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4 陆益龙;;纠纷管理、多元化解机制与秩序建构[J];人文杂志;2011年06期
5 陆益龙;;转型中国的社会秩序构建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18期
6 刘敏;;走向低代价开发: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应对[J];社会学评论;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明成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群体性事件进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李广学;杨秀梅;;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6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8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10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9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海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俊夫;公共危机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评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2 陆益龙;;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7年10期
4 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胡鸿保,周星,刘援朝,陈丁昆;人类学本土化与田野调查——元江调查四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杨敏;陆益龙;;法治意识、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基于2005 CGSS的法社会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魏佳容;;转型期社会矛盾化解之道——以提高法律实效为视角[J];理论月刊;2012年04期
9 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10 陆益龙;;纠纷管理、多元化解机制与秩序建构[J];人文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会;入世了我们民族地区怎样做[J];中国民族;2002年01期
2 高力青;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怎么做[J];中国民族;2002年04期
3 马振林;民族地区“一把手”综合素质的再提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03期
4 赵仁秀;民族地区“普九”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论坛;2002年09期
5 温 军,胡鞍钢;民族地区干部如何看待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问题——云南地方干部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6 启东明;;试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特殊性[J];实践;2002年06期
7 丹珠昂奔;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J];求是;2003年03期
8 黄荣章;民族地区宜集中办学[J];创造;2003年02期
9 牟本理;抓好第一要务 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摘要)[J];中国民族;2003年08期
10 金明;试谈民族地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延边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启新;;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化[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刘晓鹰;郑长德;陈光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推进与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移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彭谦;赵龙淑;陆路;;坚持“两个共同” 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韦吉飞;;关于民族地区农民创业的思考[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回眸 经验 展望——改革开放30年齐齐哈尔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叶雨海;;正确处理新时期民族地区的矛盾[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庞元第;;论入世对民族地区影响的特殊性和对策[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盘小梅;;广东民族地区经济现状与发展[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明俊;;福建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继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勇;破解民族地区人才矛盾[N];四川日报;2005年
2 张广艳;新闻扶贫:民族地区扶贫的有效手段[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毛莎;推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N];阿坝日报;2007年
4 记者 左玉丽;抓住机遇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甘肃日报;2006年
5 记者 尤婷婷;推进我省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甘肃日报;2006年
6 艾冰;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N];贵阳日报;2007年
7 王垂林邋岳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广州日报;2007年
8 张素霞 记者 梁照华;我市制定下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N];黑河日报;2007年
9 黄尚斌;和谐海南离不开民族地区的发展[N];海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覃敏笑 沈洪竹 刘兴祥;推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商万里;中国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李小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李刚;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永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连喜;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D];清华大学;2001年
8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玉福;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韩彦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伟;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薇;需求导向型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胡耀腾;民族特色仪式对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功能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4 罗文宁;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陶田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张索非;政府主导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刘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路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黄新星;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及其政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9 王晨光;信息化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丽娜;湖北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扶贫政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1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