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宗教同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国民”的早期塑造
本文关键词: 西方宗教 文化同化 蛮夷 国民 出处:《思想战线》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Abstract]: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the modern West after the Sino-French War can be said to be at the time of the ri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rontier nationality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e to transform into a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at time, the spread of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irst contributed to the eli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barbarian" identity of the frontier nationali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faced with the spread of Western religious momentum,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elites are deeply worried. It is in this process, by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barbarian to national in modern southwestern frontier was opened together.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研究”阶段性成果(10AZS004)
【分类号】:B91;C95
【正文快照】: 近代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①的宗教同化,是伴随英法列强对西南边疆的政治与经济入侵同步展开的。其间,西南边疆民族“国民”身份所获得实质进展的动力,既有中法战争后西方列强对该地区的宗教文化同化所激起的社会政治反弹因素,又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关联。梁启超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健;;秦代政治与儒家伦理探微——以秦刻石铭文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2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贺奇兵;潘琴;;我国村民自治的困境与脱困——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之再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马长山;;法治进程中民间组织的公民性塑造功能及其实现[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8 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9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10 王正青;;论比较教育研究国际视野与民族立场的辩证统一[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彭华;;苗族“滚山珠”的社会生境及变迁与保护[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5 任映红;张鸣;;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内在影响——浙江XF村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8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舒畅;法治的控权机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麻雪兰;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分析与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董慧丽;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民间组织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盼盼;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晶;党的利益协调能力与社会整合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冬冬;国家与社会互动结构中的居民委员会[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兰花,梁刚毅;近代广西西方宗教的慈善事业评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张华;;对宗教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宗教;2008年Z1期
3 龚学增;当代西方宗教状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理论前沿;1990年25期
4 徐梁伯;反洋教斗争中爱国主义的困惑——论中国人对近代西方宗教的宽容抗拒认同现象[J];学海;1990年01期
5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孙亦平;西方宗教学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杨薇;浅议现代西方宗教[J];求实;2004年S3期
8 李承贵;;西方宗教视野中的中国宗教——严复的一个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李韦;;试析中西宗教精神的差异——以哲学本体论建构为视角[J];天中学刊;2008年03期
10 陈望衡;一部研究西方文化的力作——评《西方宗教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姚南强;余俊伟;;从宗教的世俗化到反世俗化和多元化——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的现代转向[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2 蔡相辉;;民间流传的妈祖经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孙石月;;浅析早期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彭立群;;关于宗教本质的再思考——从“自然”和“自由”的角度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王芳恒;;开放精神与理性思考的结晶——评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学通论新编》[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6 吕大吉;;《宗教研究指要》序[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7 马魁印;;谈太平道乐“鼓经”[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黄爱平;;浅论道教与中医药学[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雷雨田;;新兴宗教刍议[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匡为;我国民间信仰的社会特征[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加润国;对当前我国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陈占彪;儒学“第四次浪潮”:激辩儒教[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张西平;寻找世界近代思想之源[N];学习时报;2001年
5 记者 李硕;这是一方神话的沃土[N];周口日报;2006年
6 叶舒宪;神话考古的范例[N];中国信息报;2008年
7 方立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界说和形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黄桂华;松江佘山圣母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何光沪;宗教对话的历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蒋庆;以儒教回应西方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翟媛媛;宗教学专业在中国国民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梁秀娣;西欧中世纪盛期修女院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春静;斯宾诺莎宗教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侯志忠;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对上帝属性的探讨[D];山西大学;2008年
6 杨曙晨;论印度犹太人身份认同[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茹意;哈贝马斯宗教观的转变及其启示[D];复旦大学;2012年
8 冯平;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探索[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2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