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正义:客家政治文化结构中的核心价值
本文关键词: 移动 华夏体系 新客运动 现代价值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移动作为一种日常化、世俗化的行为与工具,是理解人们认知方式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华夏体系"政治地理学概念及"新客运动"中族群认同关系的反思,结合移动作为社会属性的现代价值,指出移动性是客家文化历史结构的核心价值,是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依据。
[Abstract]:As a kind of daily and secular behavior and tool, movement is the key factor to understand people's cognitive styl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geography in "Chinese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ethnic identity in "New guest Movement".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value of mobility as a social attribut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obility is the core value of Hakk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tructure and the basis of Hakka identit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一、题解客家移文动化性历。史客结家构人的身核份心认价同值的不依是据别也的不,是正是别的,也正是移动性。换言之,不仅移动性成就了客家之所以为“客家”的基因,也是客家文化及客家族群认同在历史建构中的基础与基型(arche-type)。因此,确认移动的正义性也就成了定位客家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周良发;;梁漱溟与钱穆的文化观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陈慧慧;;中国古代西南农耕经济与西北游牧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潘琪;;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熊忻恺;;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叶翔;廖菲;拓慧;;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价值观变化分析[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郑现U,
本文编号:1463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