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本文关键词: 文化认同 自我意识 达斡尔族 女性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通过对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达斡尔族文化发展特点的总结与归纳,详细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认同与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达斡尔族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应具备的文化条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思考达斡尔族文化创新的途径,对促进达斡尔族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rough the summary and in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ur culture in primitive society, feudal society and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Daur nationality an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Daur wome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of Daur women. This paper,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 thinks about the ways to innovate the Daur culture, which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ur culture.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2512372)资助项目成果
【分类号】:C95;C913.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贝拉;;自我的接纳与反思——论自我意识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2 李妮;李曼;;社会转型下女性意识的迷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3 薛子奇;达斡尔族的族源和文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4期
4 丁石庆;达斡尔族早期信仰观念的语言透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4期
5 王增宁;中国女性自我意识扭曲的历史文化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01期
6 金敬涛;论自我意识与人的价值的共时性[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姜忠平,杨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J];求索;2005年03期
8 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9 金少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反思[J];阴山学刊;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曼;严晓鹏;;温州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调查[J];八桂侨刊;2011年01期
2 张慧平;郑小贤;张德平;;呼伦贝尔“三少民族”的山神崇拜与自然观初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胡志军;张万里;;自传体记忆的本土文化心理学取向研究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祚山;;传统文化对经济自我的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6 白亮;金露;;近十年来我国社会认同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1期
7 植凤英;;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和谐的心理审视与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李勇;;也谈来华留学生“辅导员”工作[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1期
9 尹素琴;;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2期
10 唐蕾;;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3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颜琪;交融与共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华昊;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堂;舞龙运动对13至20岁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胡丽莉;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刘芬芬;“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鑫;纽约大学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卢艳喜;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汪丹;[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武雪婷;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初探[D];宁波大学;2009年
8 付慧敏;在穗维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文化适应模式、自尊关系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彭丽娟;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吕碧兰;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卫;妇女媒介需要女性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2期
2 卜卫;广告与女性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1期
3 吕爱兰;论人类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王启康;;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张力,周天罡,张剑,刘祖祥,范津,朱滢;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5期
6 韩星;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1期
7 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维之;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10期
9 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高鸿萍;论社会经济转型下女性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的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黎达;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自我观”[D];四川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J];学术界;2009年02期
2 郑晓云;;澳门回归后的文化认同变化与整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朝元;陈静;;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韦浩明;;潇贺古道区域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5 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6 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杨福泉;;社会与文化变迁对民族宗教文化认同的影响——纳西人对东巴教的认同及其变迁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04期
8 寸晓红;李宁;;中缅边境跨境民族的认同研究[J];人民论坛;2010年17期
9 韦浩明;;潇贺古道区域瑶族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10 罗承松;杨洪;;移民文化认同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李向平;;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柳坤;;官僚制的价值:中国行政改革中的理性构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长江 本报副总编辑;浅谈民族文化传播在文化认同中的引导作用[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2 严梦春;全球化背景下同样需要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何星亮;城市流动人口促进民族互动和文化认同[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李伟 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N];民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雪婷;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已婚男女自我意识增强[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马新宇;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N];吉林日报;2010年
8 王美华;建设和谐城市以和谐社区为基石[N];深圳商报;2005年
9 普驰达岭;文化认同与心灵归一:彝学走进人民大会堂[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何其敏;构建和谐 尊重多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贺彦凤;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罗俊,
本文编号:1537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3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