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发布时间:2018-03-08 16:12

  本文选题:民族 切入点:生物性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族是人类不同群体生物性、文化性与建构性的三位统一体。生物性是指由血缘、地缘相结合的生物属性;文化性是指由生计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组成的文化因子及其价值观的文化属性;建构性是在当代族群生存境遇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人类不同群体重新反思"民族"并由此建构民族身份的建构性。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加速而带来的民族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不断弱化、建构性强化时,民族这种共同体就已经走在衰落的路上。
[Abstract]:The nation is the biological, cultural and constructive unity of different human groups. The biological property refers to the biological property which is combined by blood and geography, and the culture refers to the living way, the language and the writing, the social system, Cultural factors of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their values; Constructivism is the constructiveness of the rethinking of the "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allenge to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thnic group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nation has been weakened and the 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on the decline path.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 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戍边战略研究”的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建群;俄罗斯学者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9期

2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法军;;“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体质人类学和族群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正[J];民族研究;1990年05期

5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J];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6 欧东明;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社会;2006年01期

8 刘江;;语言人类学视角中的文化多样性[J];思想战线;2008年04期

9 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J];世界民族;2004年02期

10 贾东海;;关于60年来“民族”概念理论研究的述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7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10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冯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8 顾婷;从《王位继承法》看英国王位继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费孝通;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张敦福;美国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阐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5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段伟菊;大树底下同乘凉——《祖荫下》重访与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释ethnic group一词的涵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明跃玲;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新建;;民族身份的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杨海龙;;社会资本与民间组织发展的关联[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3 菅志翔;;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意识——以保安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董建辉;林宏杰;;工具主义考量与民族身份的界定——一个畲族乡的成立所引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邸永君;;加强对“中华国族”的核心认同[J];理论视野;2010年06期

6 陈心林;;从族群到民族:地方认同与国家分类的博弈与互惠——潭溪社区的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党国英;;良好国际形象的背后[J];人民论坛;2008年11期

8 王乾荣;;每战胜一次灾难,便能看到一缕光明——汶川大地震有感[J];群言;2008年06期

9 桃源;力扬;;人类公敌[J];w,

本文编号:1584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84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a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