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的减防灾——以彝族尔比为例
本文选题:地方性知识 切入点:减防灾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Abstract]:The local knowledge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tains the ecological wisdom and survival skills of effectively utilizing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al habitat in which it is located,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the regional ecosystem. Daxiaoliang Mountain in Yunnan Province is a prone area for ge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Yi people of Liangshan have summarized and formed rich local knowledge of disaster reduction through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phenomena and climate change of their habitats, among which Erbi is one of them. Erbi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Liangshan 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e cogni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s, and carries the Liangshan Yi culture's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of pursu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roper use and promotion of Erbi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munity's ability to reduce disaster.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在读博士基金“彝族防灾减灾地方性知识与当代实践的人类学研究”(09SZXZJ3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杰;李利浩;;多元生计模式下的移民生产安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爱华;;神圣与世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学研究[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对地震孤儿救助的人类学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杨支柱;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不可行[N];东方早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罗科;政府注意力应转到社会公正[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4 北京学者 秋风;政绩考核,问题出在指挥棒上[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叶宏;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常海燕;历史镜像中的“撒拉尔”[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6 梁艳;当代安多藏区宗教与社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自会;2000年以来个旧市矿业开发下彝族地方性知识的断裂与扭曲[D];云南大学;2011年
2 王方奇;“和”:侗族节日文化的审美理想[D];贵州大学;2007年
3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滨利;卫所移民群体本土化过程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5 李晓燕;匹河怒族社会生活中的木文化[D];云南大学;2012年
6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9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9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