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民族志进路的逻辑、问题与重塑——基于四本学术期刊及相关研究文献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12 18:21

  本文选题:传播研究 切入点:民族志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经典研究文献的爬梳和学者访谈,梳理了民族志在中国大陆传播研究中的脉络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基于对四大学术期刊(1996-2016)有关传播民族志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研究议题从"社区研究"扩展到了"产制研究",田野调查时间呈现不确定性的特征,在民族志法的使用中传播研究者还综合使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但存在着对"多点民族志"窄化、将中国传播实践装进西方理论的套子里等倾向。同时,偏向"访谈"所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批判取向的缺失等值得警惕。面对网络社会和传播生态的急遽变迁,传播民族志应从"参与观察"走向"体验观察",田野时间的争论应回到"田野材料能多大程度上回答研究问题"的元追问中寻找答案。
[Abstract]:Through the crawl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view with scholars, this paper combs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ambition in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internal logic.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papers on communication ethnography in four major academic journals (1996 to 2016),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topic has expanded from "community research" to "production system research". The time of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ertainty. In the use of ethnography, researchers also comprehensively use questionnaires, content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However, there is a tendency to narrow the "multi-point ethnography" and put Chines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bias toward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of "interview". The lack of critical orientation is worthy of vigilance.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communication ecology, The dissemination of ethnography should change from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to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the debate on field time should return to the Yuan Quest of "how much field materials can answer research question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G206;K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文静;在家教育联合体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霆;民族志叙事: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D];温州大学;2016年

3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4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6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2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02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