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边疆演变的内在机制——基于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边疆 切入点:夷夏有别观 出处:《天府新论》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frontier area has been through more than 2000 years and many dynast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dynamic process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put its own ruling system, political idea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order to sublimate the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Confucian culture and apply it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border areas, it forme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n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soft power of the governing culture.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regarded itself a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the political forces around it had to obey themselves. As a result, the geo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er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fringe (the frontier and its non-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formed.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rontier and its distant area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enlightenment, and paid tribute to it. The canonization of these two forms formed the institutional norms that prevailed in the world, that is, the system of tribute. The history of China's frontier areas was formed not only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but also by the effective jurisdiction exercis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It i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gradual disse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with the mainland culture as the core, the gradual migration of the inland population to the frontier area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rontier residents and the change of the dominant national connotation. To bind the frontier area firmly with the interior.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建华;齐骥;;论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开放大西南重振南丝路的战略构思[J];学术探索;2014年04期
2 方铁;黄禾雨;;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萍;杨洁明;;回族宗教经济伦理观支配下的分配与交换方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高河永;;武术研究方法的田野回归[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罗吉华;文化传播学派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方莉萍;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及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巴战龙;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黄晓岚;从文化教育人类学看中国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崔榕;;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解读——人类学的视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陈兴贵;;土家族人生礼仪中礼物馈赠的文化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刘明;;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不忽木——解读:[仙吕·点绛唇]《辞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蒋俊;;族际社会中的族群与族群认同——以O肴宋霭竅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方铁;宋朝经营广西地区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2 方铁;;历代治边与云南的地缘政治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方铁;邹建达;;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方铁;;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方铁;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方铁;;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4期
7 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星;;华夏文化同根同源 振兴中华同心同德——第九届中华民族之腾飞研讨会在浙江绍兴举行[J];两岸关系;2007年01期
2 张晓明;走红海外的华夏文化(上)[J];国际展望;1996年21期
3 刘文龙;华夏文化在近代拉丁美洲[J];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04期
4 周有光;;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J];群言;1999年06期
5 张晓明;;华夏文化走红海外[J];侨园;1996年05期
6 杨金凤;她把华夏文化带到荷兰[J];北京观察;2004年01期
7 周有光;;如何弘扬华夏文化[J];群言;2005年10期
8 郭芳;;中国国服什么样[J];小康;2007年02期
9 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J];群言;2007年05期
10 周有光;;华夏文化的复兴[J];群言;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千年华夏文化传承和谐梦想 五洲手足兄弟咏唱和平颂歌 老兵聚集和平寺 祈望和平迎奥运[A];《万里长城》2008年第3期[C];2008年
2 陈炳铮;;吟诵铭——关于发展我国吟诵事业的呼吁书[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段宝良;;宝鸡历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正明;;不知晋,焉识楚?不知楚,焉识晋?[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涟邋实习生 刘德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李晓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在京成立[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冯锴;菏泽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N];菏泽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啸;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召开[N];菏泽日报;2011年
5 记者 于园媛;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五周年[N];光明日报;2012年
6 欣文;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举办公益活动[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院长 于志学;以中国画为载体 传承华夏文化遗产[N];美术报;2012年
8 台湾佛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 李纪祥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祭孔与华夏文化之传承[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记者 李林岩;王儒林会见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N];吉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李艳红;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领导一行到辽源考察[N];辽源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寒;中国电影产品在“泛华夏文化圈”的营销策略选择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62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2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