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社会和谐视野下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9 02:01

  本文选题:社会和谐 切入点:跨境民族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其中有30多个跨国境而居,成为跨境民族。这些民族的族员尽管分属不同的国家,但彼此有着明确清晰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成为跨境民族的精神支柱,对维系本民族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民族认同问题也容易被民族分裂主义和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其干扰、破坏国家和地区安全稳定的工具。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从构筑社会和谐的角度,认真对待,既要发展民族经济,提升其生活水平,增进其民族认同的基础,又要发展民族教育,引导其认同的方向;既要整合研究团队,深入研究跨境民族本身,又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家间的联动和配合。
[Abstract]:There are many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 more than 30 of whom liv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and becom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The ethnic members of these ethnic groups, although belongi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But each other has a clear and clear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nationalities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in frontier areas. However, a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also easy to be exploited by national separatism and foreign hostile forces, becoming a tool for its interference and undermin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issue and take it serious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uilding social harmony.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enhance the basis for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but also develop ethnic education and guide their direction of identity; they must integrate the research team to study the cross-border nationalities themselves in depth, and also develop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To promote intercountr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龙庆华;段全武;;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云南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2 陈茂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何以和谐共生——基于民族认同基础理论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3 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J];学术论坛;2009年03期

4 谷禾;谭庆莉;;学校教育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伟俊;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线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赵家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种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熊文钊;郑毅;;以董必武“党政分开”思想考量“县委书记高配”问题[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4 高亚兵;;跨境民族视野下的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5 吴向东;;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荣洁;魏莉;;改革: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剑飞;;从哲学视角剖析斯大林思维方式的局限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新河;;由民族自决原则看以色列建国问题[J];沧桑;2008年05期

9 程霖;岳翔宇;张申;;陈云经济思想新探[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10 王萃萃;李瑞君;于春洋;刘同乐;;我国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政;;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平等问题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一平;;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浅显简明特色[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3 李维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探析[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4 钟哲明;;第二十讲 《论我国革命》:对庸俗生产力论的总清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5 荣开明;;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划时代杰作——纪念《正处》发表50周年[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刘仓;;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少清;;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研究[A];城乡一体化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2首都论坛文集[C];2012年

8 张远新;;社会公平:经典理论与中国现实[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震中;;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简论[A];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5年

10 李慧郁;陈书光;;任弼时的宣传教育思想[A];任弼时百周年纪念-全国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8 仵希亮;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波;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D];湘潭大学;2010年

4 浦江;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5 罗晶;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晓雷;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闫维;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松松;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文虎;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玉安;印尼华人的同化及其前景[J];东南亚研究;1999年05期

3 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杨立宪;;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纪芒;;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7 都永浩;;民族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课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8 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岭南学刊;2009年02期

9 谢俊春;;中华民族认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10 李R,

本文编号:163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3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