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研究——卢露《从桂省到壮乡》一书序言
本文选题:民族识别 切入点:口述史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最终确定我国的民族结构框架是56个民族。公民民族身份的确认、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以这一结构框架为基础,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是新中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石。这篇序言回顾了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是我们今天从基础理论和政策设计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的观点。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在我国国内开始了相关的口述史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及时加强国内学者的相关口述史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口述史调查,也许我们能够对当年识别出来的中国民族框架获得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Abstract]:The work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carried out in the 1950s finally determined that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on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is 56 nationalities,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itizens,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ethnic groups are based on this structural framework, therefore, The work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all ethnic work in New China. This preface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s n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new Chinese na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f oral history on the work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in New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ic theory and policy design. In recent years, western scholars have been in our country. A related oral history investigation was initiated in China. And published research results. Timely strengthening of domestic scholars' related oral history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dialogue, this is a subject we must face. Through systematic and in-depth oral history investigation, Perhaps we can gain a mor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framework that was identified the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C95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黄欣;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2 杨蓉;西南地区认同力文化初探[J];保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3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郑彩莲;;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6 詹坚固;建国后党和政府解决广东u嵜裎侍馐雎踇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6期
7 王付欣;;论民族认同理论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晓燕;;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再探讨[J];法学家;2005年02期
10 姚俊开;;民族区域自治核心的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桂味;李林昌;;闽粤畲族的变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马旭东;;论民族区域自治与法制统一性[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3 赵建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王华;;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发展思考——从《鄂伦春族》谈起[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范晓林;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毛颖辉;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钟福国;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的成长—瓜州回族东乡族疏勒河移民村的民族学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何晓涛;试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继杰;社会结构性差异视阈下的新疆民族心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钟静静;扶贫项目的效益与青海土族农村社区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5 汪源;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亚彤;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史莎莎;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袁小飞;影响北京市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沙娜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发展与完善[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卢艳喜;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06期
2 王兰永;;“民族识别”的两个问题刍议[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S1期
3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4 毕彩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5 木薇;;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研究回顾与反思[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马威;;民国时期民族识别与分类的知识源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戴小明;盛义龙;刘木球;;民族识别与法律认定——以(亻革)家人认定个案为研究样本[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秦和平;;“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关于族别调查的认识与思考[J];民族学刊;2013年05期
9 周锡银;关于当前民族识别问题的浅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王sㄎ,
本文编号:1658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5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