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传统文化的雅与俗——以五明之工巧明的分类为例
本文选题:藏族 + 传统文化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雅与俗是各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它是由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并在其社会文化中占据不同的地位。雅文化是由其社会精英主创的,并在其社会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文化;俗文化是一般民众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所创造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朴素粗俗的文化。文化的雅与俗虽是人们对其文化进行价值判定的结果,但在文化整体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的雅俗分析和鉴赏时,也应看到各自的属性、作用,以便达到文化的雅俗共赏。本文结合藏族传统文化中五明文化之工巧明的定义和分类,浅析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种种雅俗关系,为藏族文化的鉴赏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bstract]:Elegance and vulgarity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y are determined by the values of all nationalities and occupy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ir social culture. The elegant culture is created by its social elite and plays a leading and dominant role in its society; the vulgar culture is crea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al needs and is a simple vulgar culture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Although the elegance and vulgarity of culture are the result of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ir culture,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culture. Therefore, when we analyze and appreciate the culture, we should also see their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mon appreciation of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Wuming culture in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apprec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保卫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族传统文化与构建藏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06XMZ04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凤;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攀登;1999年05期
2 李玲;创新精神与传统文化[J];前进;2000年03期
3 王志修;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英;;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因素[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J];学理论;2003年05期
6 张立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周新杰;试论弘扬民族精神[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8 张德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韵 (一)爱国之情[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3期
9 朱云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影响[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胡安娜;;毛泽东决策思想中之传统文化底蕴[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大伟;;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缪品枚;;畲族与闽东传统文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6 李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7 冯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梅;;论心理学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田峰;;传统文化与晋江文化的现代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熙茹;;我国传统文化在假日体育旅游中的和谐共享——以南海西樵山对南狮的策划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威;首届克州“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阿合奇开幕[N];克孜勒苏报;2007年
2 冯其庸;文化振兴需广开“才路”[N];人民日报;2007年
3 卫平;白鸿:为传统文化寻找生存空间[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新华;利用节假日弘扬传统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见习记者 禹媚邋记者 何腾江 通讯员 曾木华;黄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N];中山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实习记者 吴闻莺;传统文化是一笔大财富[N];经理日报;2004年
7 马智;传统文化保护是一个国家的责任[N];音乐周报;2003年
8 陈四四;行走在挑剔的目光中[N];四川日报;2007年
9 著名学者 文怀沙;尊重传统不等于开倒车[N];人民日报;2008年
10 王玉梅邋程晓龙;媒体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铁凝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马可;80后与网络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郭树芹;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艳红;夏目漱石和传统文化[D];湘潭大学;2001年
2 王继太;绘画个性化语言的探索[D];延边大学;2004年
3 王小良;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盛辉;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雨眠;行者无疆—浅析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冷旭芝;灰色在油画语言中的心理呈现[D];青岛大学;2007年
8 包健;传统精神的现代重释[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志朋;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英展;试析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7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6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