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赠与回
本文选题:壮族 + 客家 ; 参考:《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Zhuang and Hakka,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gift is very comm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ypes of gifts, there are courtesy gifts as well as mutual-aid gifts; from the content of gifts, there are both money and objects; from the scope of gifts, there are gifts between relatives, but also between classmates and friends. And the gifts of the neighborhood.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gifts between Zhuang and Hakka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more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07CMZ004)
【分类号】:C9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7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10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富强;论壮学[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2 李玫姬;右江工农民主政权对壮族政治发展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3 滕成达;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J];东南亚纵横;2002年02期
4 马曜;民族意识与改革开放[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5 徐赣丽;多元浑融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6 潘杰;岭南壮家[J];神州学人;1999年03期
7 黄润柏;试论壮族消费生活方式的变迁[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8 刘德琼;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特征与发展趋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9 韦达;壮语称谓与壮族精神文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覃乃昌;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及原因(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卢敏飞;;同饮一江水,都是岭南人——从布洛陀神话看毛南族族源[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2 吴曙华;;《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学价值[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3 赵和曼;;试论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勇安;南平市客家联谊会成立[N];闽北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艾凌;世界客家来商寻根[N];商丘日报;2009年
3 陈志忠;拜访客属领袖 推介客家祖域 联络乡亲乡谊[N];三明日报;2010年
4 高翔 李楠 王国帅 刘嘉恺;偃师组团赴西安参加第22届世客会[N];洛阳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 拓玲;三千客家乡亲欢聚古城[N];西安日报;2008年
6 张强福 张如山;福建客家族谱赴台展座谈会在上杭举行[N];闽西日报;2008年
7 记者 俞灵 李寅;壮学研究,文化资源正在变为资本[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江平(作者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回忆[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尹海明;各民族和谐共处谱就新篇章[N];南宁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平萍;徐光春会见海外客家侨领[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光;掸族起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杨扬;徐松石民族学论著中的语言方法探讨[D];广西大学;2008年
3 何良俊;何谓侬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沈文杰;壮族鸡卜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许传芳;田阳敢壮山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韦月成;历史的转折:一个壮族移民新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董文明;豫桂二省区回族现状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龚世扬;从牛耕到机耕:一个壮族村屯的农具变迁及其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2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1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