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湖北蒙古族族源传说的记录史与生命史——以三家台村的陈美所传说为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2018-06-15 02:22

  本文选题:族源传说 + 历史记忆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1982年三家台村的部氏族人被政府部门确认蒙古族身份,2002年该村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当地流传的族源传说——陈美所传说历时30余年,不同历史时期的陈美所传说的文字记录与相关评述彰显出其变迁轨迹,从知识生产与对象互动的理论基点出发考察该传说的变异性,不同阶段提及的陈美所传说对应着当地族群不同的利益诉求,整体呈现为一个当地族群与外界互动的生动而丰富的传说动力学个案。
[Abstract]:In 1982, the ministry clan of Sanjiatai village was recog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s Mongolian. In 2002, the village became the only Mongolian village in Hubei province. The local legends of ethnic origin-Chen Mei legends last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written records and related comments of Chen Mei lege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vealed their vicissitud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object, the variation of the legend is investigated. The Chen Mei legend mentioned at different stages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interests of the local ethnic group. The whole presents a vivid and rich case of legend dynamics in which the local ethnic group inter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三峡文学的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2013PYZW1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C9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唐胡浩;杨光宗;;民族自治村成立中的多方力量博弈——兼论民族认同意识衰落的历史根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志清;;借名制:民间信仰在当代的生存策略——烟台营子村关帝庙诞生的民族志[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黄词;;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以湖北鹤峰三家台蒙古村为例[J];民族论坛;2012年04期

5 陈泳超;;“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杜德桥《妙善传说》述评[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6 王尧;;内部写本与地方性传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传说圈为中心[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7 王志清;;族群象征、历史记忆与心态史——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陈美所传说解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1期

8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J];民族艺术;2001年01期

9 岳永逸;;学术田野与媒体田野:直面灾后族群文化的传承[J];民族艺术;2008年03期

10 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生产的新型共同体——基于村落研究经验的分析[J];思想战线;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映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闫爱萍;;略论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J];沧桑;2009年01期

3 张成福;梁平;;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志清;;物产传说的生成路径——以鞍山南果梨传说文本为研究对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李丽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阿诺楚》的类型研究及反思[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陈泳超;;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王二杰;;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的延续[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年00期

10 满丁华;;从祝著节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巴马布努瑶祝著节为个案[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定贵;;仪式视野下的族群——从村际地戏仪式观屯堡人族群的稳定性[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郑紫苑;;申遗:全球化语境中民间小戏的经营策略——以广东河源紫金县客家花朝戏为例[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张定贵;;原生态的“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程安霞;“走”出来的“亲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5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丽丹;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9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晓敏;王昭君民间传说美人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芸;浙北农村民间巫信的生存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志娟;伍子胥传说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滕小玉;一座宗族型庙宇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7 王楠楠;中国“女婿”类型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菲菲;生产技术与文化实践—章丘新村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覃继督;“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叶崇凉;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3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钟敬文;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5 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蒋立松;田野视角中的屯堡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7 唐胡浩;杨光宗;;民族自治村成立中的多方力量博弈——兼论民族认同意识衰落的历史根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泳超;;民间故事的记录史和生命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钟敬文 ;民俗学:眼睛向下看的学问——在田传江同志与北师大研究生座谈会上的致辞[J];民俗研究;2001年04期

10 岳永逸;红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浓描与实录──我读《红山峪村民俗志》[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武超;中华民族的族源初探[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朱在宪;吉林省回族源流[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6期

3 陈国安;水族族源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4 ;台湾先住民族源的新证[J];台声;1998年11期

5 郭庆;浅议达斡尔族族源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李德山;试论研究东北古民族起源的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7 高路加;关于水族来源的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罗康隆;论侗族的族源与文化渊源的关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Z2期

9 罗家云;;哈尼族族源问题浅论[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洁;;黠戛斯族名、族源及地理位置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光国;;青海藏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2 冯继钦;;有关奚族族源的两个问题[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3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佘贵孝;;宁夏固原地区回族族源与发展析论[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付玉芹;赵晗;许雪莲;张全超;周慧;朱泓;;内蒙古和林格尔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人群的分子遗传学分析[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陈国安;;龙江两岸的水族——水族族源及与壮族的关系[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孟世凯;;赵、秦、商族源初探[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8 谢重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9 张士尊;;建州女真董鄂部族源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赫章彝族辞典[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下)[N];潮州日报;2011年

2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上)[N];潮州日报;2011年

3 乔生华;介绍土族历史的第一部专著《土族史》问世[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张一龙;回家的路[N];云南日报;2007年

5 庾莉萍;西南少数民族探源[N];云南政协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汪 挺;《向东》描述的历史让人瞠目结舌[N];中国商报;2004年

7 记者 张靖 通讯员 赵金;2000余册族谱周口展出[N];河南日报;2006年

8 张世辉;基诺:舅舅的后代[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陈文;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朱勇钢 尹钢;即将消失的尔苏文化[N];四川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付玉芹;内蒙古中南部古代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许月;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与北方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顺;台湾陈姓的影响及其族源探析[D];郑州大学;2004年

2 孙丽霞;山东文登丛氏家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袁飞;蒙古部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王青峰;我国藏族人群线粒体DNA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姚智峗;唐汪川唐姓东乡族穆斯林的族源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6 斯哈娃特;罗布人族源及其方言中的蒙古语族语言词汇[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才项措;青海卡力岗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西藏大学;2013年

8 覃透;覃氏族源古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米佳;中国北方三个少数民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向昌隆;中国历史上的各文身民族[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0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20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