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
本文选题:适应性 + 动态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当从动力学的特征中探讨族群的环境与适应、开放性与闭合性关系,有必要在一种族群互动的场景下去理解族群的迁徙以及自我文化认同形成的机制。在具体考察之时,分析食物的供给、人口压力,甚而重新思考"多元一体"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族群迁徙和现代的文化认同。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ethnic group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We should discuss the environment and adaptation of ethnic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closenes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ethnic mig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elf-cultural identity in a context of ethnic interaction. The analysis of food supply,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ven rethinking of the theory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is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ethnic migration and modern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旭东;;礼物与商品——以中国乡村土地集体占有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志强;张可然;;跨“民族”视野下的地域社会与文化——由“款”组织所见的地域与民族社会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赵旭东;齐钊;;费孝通的“三区论”与王铭铭的“三圈说”的比照分析[J];开放时代;2010年07期
4 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J];民俗研究;2010年02期
5 赵旭东;;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的再思考[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9 徐太军;;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必然性及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10 张传恩;文太林;;农村劳动力回归创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超英;;“三农”问题的若干宪法观察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2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3 林忠;;闽台宗祠祭祀的传承——以晋江安平高氏宗祠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4 刘朱紫;;从闽台冬至祭祖看闽台的宗族文化[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5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7 姜锡东;;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A];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文必正;;中国特色产业集群关系营销的理论探索[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敬尧;;农村政策运行中的乡村干部暗行为分析——以Y乡为观察对象[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洪涛;“关系”文化对合伙创业伙伴选择考量要素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t,
本文编号:2035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3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