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民族认同认知建构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8-06-20 05:35

  本文选题:民族认同 + 认知建构 ; 参考:《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摘要】:民族认同的建构既需要认知民族的共同性,又需要认知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两者相互对应、彼此作用,共同构成了民族认同建构中极富悖论的二元对立认知模式。正确认知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建构民族认同的多元共存认知,则是走出民族认同二元对立认知困境的出路。民族认同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的认知演变,乃是建构各民族和谐共存的重要思想基础。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not only needs to recognize the commonality of the nation, but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The two of them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and act on each other, which constitute a paradoxical dualistic cognitive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correct cognition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cogni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re the way out of the dilemma of dual antagonistic cogni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cognitive evolu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from dualistic opposition to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ll nationalities.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从二元对立困境到多元共存出路——欧洲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认知模式变迁”(批准号:12XJC8500030)
【分类号】:C9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2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3 丁明俊;;中亚东干人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4 龙庆华;段全武;;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云南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5 严庆;王伟;;民族民间话语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徐蓉;;培育中华各族现代意识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郑晓云;;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云南谈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冯智明;;从瑶族历史看边缘的兴起——《另类中国:瑶族及其民族归属政治》评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都永浩;;民族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课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10 常士;;多民族国家与民主关系的复杂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欣;;试论民族认同的相对性——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胡云生;;构想与现实: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贾东海;;新世纪民族意识研究新动向新观点述评[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9 宫玉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进展——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体会[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7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8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王本道;不信东风唤不回[N];盘锦日报;2008年

10 邸永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冶芸;民族政治精英的双重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2010年

8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苏薇薇;“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3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43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a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