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家庭变迁:从单一性到复杂性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dustry, tourism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stination families in remote areas, but it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by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Taking Xijiang Miaozhai as an example, starting with the theory of family modernization, the author puts the national fami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tourism, and probes into how tourism affects the family changes of Xijiang Miao nationality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the traditional Miao family is moving from singularity to complexity. The family structure is from one element to diversity,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s from the husband alone to the husband consultation, the bride price and dowry are from the compensation to the mother's family to the inheritance to the small family in advance, and the kinship relationship changes from the close patrilineal line to the loose pluralistic change and so on. These changes a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oth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through the 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daptation of modern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再生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案例实证研究”(4117112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南突发性灾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0BAD20B06-01)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2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年06期
3 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4 李东山;工业化与家庭制度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0年06期
5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年03期
6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唐灿;;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社会学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江三良;;创业氛围:不同地区企业创生行为差异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虞宝桃;;论大学院系领导与管理过程中的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仰和芝;刘小干;谢贵春;叶国平;张颢;;农村未婚女性外出打工与通婚地域圈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安徽C村未婚打工女性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5 仰和芝;;农村打工女性跨地区婚姻稳定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6 袁小平;吕益贤;;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7 张淑萍;张红;易佳;;对陕西关中农村王上村草莓协会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曹飞;;社会权利交换视角下的农民工组织维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9 苟天来;左停;;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强晓华;查晓虎;;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及其在职业获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辉;孙文胜;;论农民工的普法及法律援助[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徐湘林;;政治发展、政治变迁与政策过程——寻求研究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秦星野;;从宗教社会学看传销新特点[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宏姣;;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区参与问题与对策建议[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欢;库克的交换网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芳;孤独症儿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元勋;江西省乐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鸿举;群体性事件应对[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汤蓉;角色定位的困惑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朱艳科,杨辉耀;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2002年23期
3 王宁;;仪态与文明[J];读书;1991年08期
4 左际平;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1期
5 徐安琪;;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6 井莉;;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7 张瑾;;民族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影响的人类学探讨——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陈延超;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变——以三亚回族妇女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吴晓萍,何彪;略论性别分析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稂丽萍;;民族旅游时空中的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嬗变——以山江苗族女性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奕斐;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60年:婚姻家庭变迁[J];检察风云;2009年05期
2 唐灿;;家庭变迁的社会之维[J];检察风云;2009年05期
3 耿羽;;非常规家庭的常规化:从意义世界的维度考察农村家庭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5期
4 宋健;;中韩两国家庭变迁的轨迹与特征[J];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5 徐芳;社会转型下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必要性[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杨善华;;30年乡土中国的家庭变迁[J];决策与信息;2009年03期
7 杨善华;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4年03期
8 王石泉;;中国家庭的变迁及其对养老保障的影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9 王伟;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J];日本学刊;2001年01期
10 罗萍;论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大趋势[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杨善华;30年乡土中国的家庭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鹿立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关注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城镇化元素[N];中国人口报;2013年
4 魏刚;“家”的主旋律[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通讯员 居嘉;32年不间断,记录普通家庭变迁[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伟;对家庭变迁研究范式的理论补充:家庭变迁中的“结构二重性”[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熊楚汉;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侯伟;永远的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安小毅;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变迁之法律问题[D];清华大学;2005年
5 卢帆;一家两国:跨国主义语境中的移民家庭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周文静;家庭变迁的“合”与“分”[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0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4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