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

发布时间:2018-09-10 20:57
【摘要】: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其既受到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又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文化的世界性则在于人类共同面临着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表明,未来人类文化的态势将是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行。正确理解接轨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nationality of cultur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is not only restricted by the histor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nation, but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social life and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lies in the process of world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ity of culture and the world shows that the situation of human culture in the future will be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the cultures of all nationalitie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ferenc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研究》(11ZXA002)
【分类号】:B03;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7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润皋;陈建;;“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学海;2007年03期

2 赵永华;;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J];世纪桥;2008年18期

3 吴恒亮;;“先进文化”论对唯物史观的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李燕;;哲学的开放与发展[J];哲学动态;1988年05期

5 吴家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12期

6 丰子义;;“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郭清香;;从民族性与普世性看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2期

8 崔希福;;社会制度变迁规律新论——唯物史观的视野[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王国银;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唐都学刊;2002年03期

10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晚朝;;超越民族本位文化与文化的互动转型[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峰;侯玉波;;思维方式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黎彦;侯玉波;;中国人思维方式对应付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3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7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哲学所所长 李景源;唯物史观与思想路线[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王桂彩(思竹);多元论·对话·文化间哲学[D];浙江大学;2004年

5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9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毅;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永强;晚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马静松;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9 何丹;唯物史观中的规律与功能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楠;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5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35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