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共生与民族团结——指号学新说

发布时间:2018-11-11 22:20
【摘要】:古代指号学强调人类心智的同一,区分指号(sign)与符号(symbol)。文章从指号学出发,力图证明承认差异、重叠共识的重要性:万象共生,天下归心。
[Abstract]:Ancient finger science emphasizes the identity of the human mind 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sign) and (symbol).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and overlapping consensu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ex: Vientiane symbiosis, universal retur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贵州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0AMZ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卫东;老舍民族主义思想浅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4 杨晓峰;教育叙述批判[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5 吴荣先;;浅析民族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花永兰;国外学者关于当代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08期

7 曾向红;杨恕;;中亚各国国家民族的构建:以塔吉克斯坦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8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涤非;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李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芳艾;论当今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宇遐;关于实施以德治国与弘扬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5 岳志强;马库斯·加维黑人民族主义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有长;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芳;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钊;民族主义的传统化表象与现代化实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贾庆军;当代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蒲婷婷;阿以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敬东;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J];民族研究;1980年04期

3 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年05期

4 马戎;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梅;;非正式制度视域下中西公务员录用差异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陈小丽;;改革中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差异探析[J];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3 颜学勇;周美多;;基于共识的治理:后现代情境下政策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薛青青;;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的差异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5 张芹玲;;新闻发布:政府面向公众的另类报告——以危机事件处置中信息处理方式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闫冬;;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福利权利的差异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7 吴正彪;;试谈“苗年”与苗族传统历法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温俞;;温州地名中典型的方言用字[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8期

9 李丽娜;崔向军;高志华;张珊珊;杨莉莉;苑杰;;赴川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1期

10 崔慧姝;刘\,

本文编号:2326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26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