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文化延续中的认同观——基于湘西南苗族村落的研究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villagers in the Miao villages in southwestern Hunan has been sustained and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ident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dynamic social structure, thus forming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group. The case of this study is a further supplement and explanation to constructivism.
【作者单位】: 东莞市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明清徽州山林资源与徽人性格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蒲霞;;《永乐大典》中《新安续志》编修时间考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李磊;;明清徽商外向流动对徽州本地的负面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胡梦飞;;明代徐州地区治黄保运措施及其影响述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景刚;韦应物与滁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周雪根;;清代吴江女学兴盛及缘由辨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黄龙光;;边界内外: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以峨山县塔甸彝汉两村为个案[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何博;;云南的民族和谐及其影响因素[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邱新立;近代对章学诚方志编纂理论的扬弃[J];沧桑;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诚;程可石;;浅谈东台草煎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何力;;清代前期关税征管制度[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6 杨晋涛;;闽西蓝姓居民的“畲族意识”——一个族群建构的例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7 许建华;;香山帮工匠的辉煌杰作——紫禁城[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7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2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许建萍;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枫丹;论北宋杂剧优语的历史背景[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5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田夏彪;施彦岑;;教育交往与族群边界模糊——以大理白族为个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7 张瑜;;什么是族群——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8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10 马创;;现代背景下帕西傣的族群认同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4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9 陈科华;;根源性认同与爱国主义[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基督教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辉;社会文化变迁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N];中国财经报;2003年
2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田浪;陈进国:风水信仰与社会文化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重要的不是奥巴马而是制度[N];东方早报;2009年
5 郝苏民;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包智明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从多元、整体视角看西部的生态与文化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余西云;能动性: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N];中国文物报;2011年
9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牛锐;用人类学方法观察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5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8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秀多吉;化隆卡力岗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焦彦晨;《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3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3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