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
[Abstract]:Miho, Qingzhou and Shijun tombs on the screen bed or stone coffin directly represent the funeral ceremony image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burial customs and death of the people in China to provide a wealth of physical evidence and image data. Combined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of the Silk Road and other tomb of the Sawat people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religious docum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eath view of the people in China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rom dogs looking at the corpse poison to dying as if alive; From the dualism of good and evil to the judgment of Chinwatt Bridge; the flame and worship of the good gods; the immortal soul and the joy of heave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892.22;K239.2;K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海涛;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2 林悟殊;西安北周安伽墓葬式的再思考[J];考古与文物;2005年05期
3 乐仲迪 ,苏银梅;日本美穗博物院藏中国十一围屏双塔柱门石榻[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4 葛承雍;;祆教圣火艺术的新发现——隋代安备墓文物初探[J];美术研究;2009年03期
5 夏名采;;青州傅家北齐线刻画像补遗[J];文物;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丁成际;;荀子礼之功能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光辉;;荀子道德论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陈成玉;;汉代画像石“鱼车”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唐长寿;;汉画“荆轲刺秦王”图的重新解读:东汉士子集团的“不合作”思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殷凤华;于慧青;;从汉画像石“泗河捞鼎”说鼎[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立君;;汉代画像石的展示艺术设计刍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秋伟;;汉代“庖厨图”画像分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卜友常;;汉代画像石墓起源新考[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小瓯;;汉代画像石保护门外谈[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岩;也谈唐代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J];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湘;;向死而生——简论死亡的本体意义和美学生存[J];艺术广角;2006年05期
2 梅其君;史健小兰;;作为一种死亡观的安乐死[J];黑龙江史志;2009年08期
3 周f ;兰胜敏;;蒙田的死亡观[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5期
4 杨金玉;;只要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王小波死亡观分析[J];名作欣赏;2010年06期
5 张若菲;何尊沛;;论“死”——庄子与儒家死亡观之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贵川;陈俊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安乐死在中国可行性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7 冯玉石;;清显之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8 郑慧娜;从三岛由纪夫的小说看日本人“以死为美”的死亡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9 宫小兵;;什么是死亡:论海明威的死亡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马社林;陈述斌;;鲁迅与海明威的死亡观对比[J];华章;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海波;;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祥成;;养生与积极的人生观[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祖敏;;论屈原的死亡意识[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智渊;;躯体形式障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应认识的一种疾病[A];2007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柴秋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及相关问题探讨[A];河南省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讨班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赵青兰;;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伦理问题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燕利;蔺敏;;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A];河南省护理教育新理论与技能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10 徐仪明;任曼;;池田大作生命与死亡观之我见[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钟;我们的幸福在哪里[N];健康报;2008年
2 ;愿健康伴随您一生[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傅达林 欧阳晨雨 赵征;安乐死:立法必须面对的“双刃剑”[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社会生活的道德想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史吉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N];中国文物报;2001年
6 仲富兰;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N];贵阳日报;2008年
7 月出;《入殓师》:不知死,何以生[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特约记者 韩f;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与多元文化交流[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郑晓江;解读台湾出版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肖巍;落日余晖中的温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宝通;北朝隋唐的屯田与均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曾铁英;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英;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崔荣根;朝鲜民族传统生死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丽;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与化解[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李维;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死亡观[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3 梁丹丹;直面生命的达观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华;生存哲学终极观照中的川端康成:从女性观到死亡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丽娜;诺瓦利斯之死亡观照[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刘洋;“雅努斯”的双面—海德格尔与萨特的死亡观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丽君;论三岛由纪夫的男色性爱论与虚无死亡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石庆海;基督教死亡文化的演变:1~17世纪[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芯;川端文学中的日本传统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贾波;巴金小说死亡现象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5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3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