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初探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cale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s expanding day by day,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type imprint and various types of campus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ion into university campus, they usually need to transcend complex cultural traditions. They may encounter problem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material, behavior, spirit and so on.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the strategie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ion into campus, we should start with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piecewise interven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assistance.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思政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SZZX06
【分类号】:C95;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温健琳;卢德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文化阻抗与超越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3 徐黎丽;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4 赵保红;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峰;;多样性文化适应:对华裔学生来华留学的调查与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2 刘俊振;;论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的内在系统构成与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 彭世勇;;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的差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如海;;南涧盖瓦洒彝族“哑巴会”的文化表达与功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5 黄小玲;;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6 黄李凤;温雪;;网络文化适应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肖伟;;基于动态平衡模型的虚拟团队跨文化管理框架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0期
9 徐辉;;论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及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亚楠;;南阳蒙古族心理认同增强原因浅析——以镇平县砚台村为例[J];民族论坛;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宝生;基于知识网络的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流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岳天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廖健太;中国当代民族出版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存霞;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倪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陈茜;留学生支援制度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燕;内蒙古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巴特;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单军伟;基于族际政治整合的我国民族政策有效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邹显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9 喻明金;湘西农村地区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黎海英;中国教师与吉国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檀传宝;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都永浩;关于民族意识概念及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民族意识问题通信[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02期
3 周传斌;民族意识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01期
4 巴登尼玛;;再论藏族学校教育中的语言选择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刘慧;;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迁移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1期
7 刘晓东;论人类个体的精神成长[J];学术交流;1996年02期
8 白江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与思考——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耀云;宋修见;;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肃;;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教学着眼点[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02期
3 郭敬哲;;河北省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分析[J];才智;2011年29期
4 陈旭;;大可不必借钱扶贫[J];人民公安;2007年18期
5 安于吉;;放宽扶持帮助——也谈民族地区怎样尽快富起来[J];中国民族;1986年06期
6 车大光;;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工作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论坛;1987年03期
7 赵建新;关系到民族前途与未来的事业——李铁映同志谈民族教育[J];中国民族;1988年12期
8 常恩元;包信;;辽宁:全方位出击[J];中国民族;1991年10期
9 赵廷光;试谈理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思路问题[J];今日民族;1995年10期
10 温宗贵;着眼特点 着眼发展──’97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与党风廉政建设研讨会简述[J];民族工作;199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琼;;浅议如何在发展与变迁中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深圳市委统战部课题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A];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叶耀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特点探微[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4 拉吉左哈;;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问题[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莫健;;大兴民族调查研究之风 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我市务工情况的调查[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7 来仪;;从反贫困角度解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论[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9 金星华;;序二 牢记宗旨,增强责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代序)[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张晓琼;;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分类指导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略论——以云南为个案的历史考察[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鹏;甘肃母亲基金救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妇女[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记者 彭华;我市少数民族同胞多种形式庆国庆[N];雅安日报;2007年
3 贾毅;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N];甘肃日报;2007年
4 李德成;大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N];大庆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瞿大喜;乐于奉献 不悔人生[N];贵州民族报;2008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超 李菲 贾楠;56朵花,共同沐浴在党的阳光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张杨;我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N];大理日报(汉);2010年
8 杨正学;浅议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杨连元;我国全力解决少数民族贫困问题[N];工人日报;2005年
10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委员单位在行动[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胡其图;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周玉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马志敏;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吴承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谋;政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族工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龚志祥;新中国民族政策过程及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蕾;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滕骞;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杨志伟;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调查研究及管理系统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琥瑭;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教育探论[D];华侨大学;2007年
7 魏凯燕;临夏市毛园村汉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秀娟;社会学视野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师晓艳;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秦荣炎;少数民族村寨传统协调机制与基层选举制度冲突、整合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43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