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符号表征与族群认同——以文化符号解读旧村回族的族群认同

发布时间:2019-04-30 08:39
【摘要】: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保平;;回族饮食习俗与文化边界[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3 罗彩娟;;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广西民族关系史浅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富强;;壮族认同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5 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试论四川藏羌民俗旅游开发及其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峥;刘启强;;民国时期广西民间“标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3 杨阳;;国内外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现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4 黄普军;苏春梅;;浦北县近40年旱涝的统计特征及成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4期

5 苏春梅;颜雪梅;;浦北县1967—2006年主要气象灾害统计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9期

6 汤宇华;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7 汤宇华;;廉政文化的文化学透视[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8 李永祥;;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9 毕仲春;陈丽珠;王威;;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清代边疆历史学家视野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许斌;;回汉杂居村落社区的民族、家族与派别——豫西南R市L村个案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6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金宜久;;王岱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英杰;;近代保定回族与饮食业探析[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10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4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文涛;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林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菁;论天人合一与现代中式家具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箫;我国地域文化视域中的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里奥·瓦尔戈斯·略萨,于海青;全球化、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2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年10期

3 乔健;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罗彩娟;徐杰舜;;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民族[J];中国民族;2008年12期

5 王鉴;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范宏贵 ,唐兆民;壮族族称的缘起和演变[J];民族研究;1980年05期

7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8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9 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2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灿;李技文;;近十年我国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张应强,朱爱冬;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小柳;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汤春华;;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蓝剑明;中越巴哼人的跨国族群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晓玲;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卡马力提·库尔曼汗;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同性恋族群认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应超;当代城市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8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9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8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468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