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
发布时间:2019-05-13 15:26
【摘要】: 本文是站在艺术人类学角度,运用深描以及比较的方法,通过对长角苗人的服饰本体以及主体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民族服饰存在的根源及其文化意义,并对服饰上的艺术符号体系进行阐释,最后提出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就如何对民族服饰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及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 除却绪论以及结论外,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从艺术本体研究入手,分别对长角苗人服饰文化特征、长角苗人的服饰与族源考证、长角苗人的现代民族服饰类型、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仪俗中的服饰、几何纹样的文化解读、传统服饰纹样制作工艺与现状这七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长角苗人的服饰文化特征。这其实是对于民族服饰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第一具备的是其物质属性,也就是使用价值;第二具备的是标示性符号特征,民族服饰具有识别与外民族以及本民族支系的功能,在无文字的民族社会,民族服饰更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承传符号而存在;第三是具有审美艺术性,服饰生产不仅是物质的生产,还是一种精神的生产,服饰上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追求。第二章是长角苗人的服饰与族源考证。首先将史料上记载的苗族支系的服饰与长角苗人的服饰进行比较,从而对其族源进行推测,其次我们以现实考察为手段,对于长角苗人的族源进行探究,以了解其当前服饰形成的承传来源。第三章是长角苗人的现代民族服饰类型。活态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尽管其本质属性制约了服装形制的发展,但是服饰从布料到配饰不停的在发生变化。第四章是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长角苗人的男女服饰分别呈现不同的形态。女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进行选择性演变,而男服则在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下的被动涵化。第五章是仪俗中的服饰。在长角苗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成年礼、结婚与丧葬仪式上,不同角色的衣着打扮都是其传统仪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是是几何纹样的文化解读。长角苗人服饰上的几何纹样是其服饰的灵魂,成为特殊的艺术符号体系。第七章是传统服饰纹样制作工艺与现状。长角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刺绣与蜡染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长角苗人的工艺方法也在发生着转变。 下编主要从艺术主体入手,主要围绕服饰的传承主体进行研究。分为长角苗社会性别关系与价值取向、长角苗人的文化教育观与服饰传承、正在变化中的服饰观、从传统劳动中解放的愿望四个章节。在第一章中首先分析了长角苗人的性别角色,这是对民族服饰制作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进行大概的描述,其次讲述的是关于长角苗妇女的婚姻与服饰问题,这是构成民族服饰心理的价值评判基础。在第二章中是关于长角苗人的文化教育观与服饰传承的论述。这章主要比较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方式及内容。两种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碰撞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新的教育对于服饰传承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三章是关于正在变化中的服饰观。在对外交流中,服饰传承主体视野的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服饰观。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寨子里的不同群体对于民族服饰改装的看法。老一辈的服饰传承主体表达了希望从制作服饰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想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55
本文编号:247600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5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杰宏;;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族群艺术研究述评[J];民族艺术;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安秋旭;社会转型期紫泥泉种羊场哈萨克刺绣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孟凡行;陇戛寨的民具[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李田甜;解读彝族白倮服饰及其蜡染工艺[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7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47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