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SZYTD11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J];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2 朱建新;彝语“家支”(vi)一词探源——兼论彝族家支及其观念的起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馨;;南侗“鼓楼对歌”文化模式的历史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希;;民间法: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犯罪控制的乡土力量——以云南宁蒗跑马坪乡彝族社区民间禁毒个案为样本[J];东方法学;2008年05期
3 张邦铺;;彝族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兼论特有的法律人德古[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2年00期
4 何光群;王清泉;;伦理学视野的彝族传统禁忌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刘之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刑法之机制研究——以刑事和解为视角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年03期
6 粟丹;;酒与乡土纠纷的解决——贵州省苗侗地区的法文化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龙大轩;刘玲;;略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张殿军;;刑法变通缺失语境的民族自治地方刑事司法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9 赖静;王友平;;凉山彝族习惯法探析——以普雄地区习惯法为重点的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10 罗边伍各;;凉山彝族“德古”调解习惯法概述[J];传承;2012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剑;;论南诏的法律制度[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孙颖;从自在到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王林敏;民间习惯的司法识别[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大梅;结婚法律制度与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的冲突和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赵光彬;民间规则的特性及其趋向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云梅;凉山彝族的民间权威:纠纷解决中的德古[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郑丽丽;少数民族习惯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D];烟台大学;2011年
6 邱翎;“家支”观念对小凉山彝族地区村级民主选举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陈玉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罗昊;水西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雪莹;论回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契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广安;对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1988年02期
3 东e,
本文编号:2535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53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