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以大理喜洲民居为例
【图文】:
幕衢鄍械母盍?喜洲白族建筑群内蕴藏的文化变迁过程与和谐包容经验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在旅游产业中,这个文化空间必须有选择地展示其文化,这种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是由游客的欣赏口味所决定,而本地人所希望展示传播的与游客所关注的,往往又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我们在调研中为喜洲归纳了十张“文化名片”,对随机遇到的游客(已完成观光行程的)和当地居民(以旅游产业从业者为主,含一部分当地政府公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请他们分别选出3个心目中喜洲的形象关键词,结果如图所示:图1本地人和游客票选的喜洲印象对比调查显示,游客与本地人对喜洲的印象是有明显不同的,本地人倾向于强调历史地位和文明印迹,而游客的印象多是停留在浅表层的、碎片化的风物鳞爪。“商业化”价值当前在文化遗产体验者和持有者心目中都占有优势地位,而商业化带来的必然趋势是:内容模块化,服务标准化,所提供的旅游体验最大限度迎合主流价值观和大众审美情趣。久而久之,为古建而来的游客会欣然接受停留在感官浅层的游乐体验而忽略了受教的机会;而依古建为生的本地人会受利益驱动盲目模仿而自行阉割本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历经多年构筑起来的审美、德行教化以及民族认同,将在此“僵化”局面中随时间和代际更替逐步递减衰弱。(二)“转世”———改变生活空间与文化土壤带来教育功能的流失在旅游经济体系中,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一般是由当地政府及旅游从业者在游客的口味引导下安排决定的,其安排挑选的标准除了值得展示传播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便于展示传播。喜洲自1992年全面参与旅游产业至今,受区位因素限制在大理旅游圈中只能扮演排在大理古城、苍山洱海、崇圣塔、蝴蝶泉甚至新兴小镇双廊之后的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基金】:2014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大理白族为例”(项目号:0466037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2 陈谋德;白族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J];中国勘察设计;2002年10期
3 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江净帆;;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礼”教意蕴[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滕星;;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4期
5 滕星;;田野工作与教育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世风;龙叶先;;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变迁导向[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年00期
7 巴战龙;;试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8 宋进朝;陶勇;;大理喜洲传统院落布局营造的审美特色[J];福建建筑;2015年01期
9 李向振;;“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02期
10 陈学金;;我国教育中“人类学研究”与“质的研究”之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4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莉莉;云南民族聚落空间解析[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少春;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演变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非寒;古村落文化空间的传承与保护[D];温州大学;2011年
2 李莎莎;鲁克沁镇吐鲁番木卡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文绍琼;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甜;从江县占里丧葬仪式及其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焕;桂东南客家育俗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葛化敏;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春田;侗族社区内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滕星;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2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3 费孝通 ,方李莉;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J];民族艺术;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玲;马连龙;;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1期
2 ;关于转发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J];艺研动态;1986年01期
3 罗布;;西藏自治区第二次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开幕词[J];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02期
4 孙学华;;论民族文化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立法保护[J];学术探索;2001年02期
5 白京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刍议[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6 徐燕;;一次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朝拜[J];中国人大;2010年18期
7 游小波;;毛泽东民族文化遗产观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1年02期
8 徐人平;;研究云南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J];今日民族;2006年06期
9 马平;;弘扬先进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J];实践;2006年09期
10 邹s
本文编号:2550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55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