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发展视野下的西藏当雄牧民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0-10-13 11:13
   根据对主体性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主体性“被感知之物”的本质入手,从其作为存在方式的“相对性”和“被动性”,描述主体性如何展现自己。主体性实现自我的过程被视为是有机主体不断总体化的进程。群体或个人为单位的“复合体”,其实践过程无不显示所坚持的方向、原则以及行动指南等内在理念。主体需要经过具体的时空实践过程来展现主体性。本文以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乌村为例,讨论主体性三个主要实践过程,即界限认同、社区维护与个人决策。来自历史文化的身份认同界限同发展语境相结合构成了探讨主题的时代背景。上世纪60年代之后,行政规划和乡规民约式的村落、草场界线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现有的社区规模,使社区作为有机体,将维护界限的义务贯穿到了常识性的本土知识体系之中,但界限的守护从来都是未尽的事业。界限的不断被突破,在寻求发展、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中显得更加明显,个人消费、求学、完满生活意义的努力中无不体现个体及集体性的跨越社区界限的诉求和行动。社区日常生活在文中被概括为“作为常识的本土知识体系”,以社区为单位的本土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现阶段的日常常识结合构成牧民群体主体性的呈现方式。文中,通过日常关系、劳动分工合作等展现乌村牧民当下日常实践所遵循的规则。这是规定乌村牧民调试主体性的主要来源,是主体性的“非知”的部分。此外,“作为常识的本土知识体系”也涵盖了处于“聚”与“散”之间的缺憾状态。这意味着,社区性的作为常识的本土知识体系需要在更大的社会文化情景之内完成其存续。从日常消费、现代教育、平等理念以及象征寓意的演化等方面,笔者对现代化、发展欲望下的牧民个体对社区规则所做出的修整状态进行了分析。从社区对个体成员的规范,也可以理解这种修整的能力为社区和成员之间的双向运动。本文最终所回答的问题是牧民主体性如何展示,而非牧民主体性是什么。文中所选的解释牧民主体性展示视角是以牧民、草场为交集的偏差整体内,牧区话语和常识性的本土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过程。笔者认为对偏差存续的认可是认识牧民主体性的关键,发展视角下国家牧区话语在“因地制宜”式的模糊叙述内应当确认偏差存续对发展的当下意义。
【学位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5
【部分图文】:

图片,来源,当雄县,蒙古人


34当雄县被选为本文调查对象原因是因为其历史。笔者曾听到关于达木蒙古人的一些“故事”。之后拿到了一本由杨嘉铭撰写的《达木蒙古与清代西藏边防》图 1.2:龙仁乡和乌村图片 1.1-3 来源:http://map.baidu.com/

本文编号:2839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39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